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职高学校(南充职业高中)

南充职高学校(南充职业高中)

南充市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充职高”)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代表,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以“技能立校、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拥有潆溪、多扶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60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开设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6大类24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为省级重点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达6800余人,年均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2000余名,本地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75%。通过“校中厂”“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与三环电子、吉利商用车等3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构建了“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体系。然而,在专业结构优化、师资高端化建设等方面仍面临区域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

南	充职高学校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适配性分析

南充职高专业布局紧密围绕南充“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年份 新增专业 停招专业 校企合作专业数
2020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 文秘、工艺美术 18
2021 智能设备运维、电子商务 计算机平面设计 21
2022 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业机器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 23

数据显示,2020-2022年新增专业中85%对接南充市“十四五”规划新兴产业,淘汰传统专业占比12%,校企合作覆盖率从67%提升至86%。这种动态调整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二、师资队伍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横向对比区域同类院校,南充职高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上呈现显著优势。

指标 南充职高 川东北A职校 川东北B技校
专任教师总数 246人 189人 162人
高级职称占比 38% 29% 24%
双师型教师占比 63% 47% 35%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21% 12% 9%

该校通过“教授工作室”“企业实践学期”等制度,使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区域均值高出9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三年增长18%。但正高级职称教师仅占5%,仍需加强领军人才引进。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

近五年就业数据显示,学校坚持“本地就业为主,对口升学为辅”的培养定位。

年份 就业率 本地就业占比 对口就业率 平均起薪(元)
2019 94.3% 68.2% 79.5% 3280
2020 92.7% 71.4% 81.2% 3450
2021 95.8% 73.8% 83.6% 3620
2022 96.4% 75.2% 84.1% 3850
2023 97.1% 76.5% 85.3% 4080

疫情期间仍保持就业率增长,本地就业占比提升8.3个百分点,与三环电子、吉利公司共建的“订单班”使学生平均起薪提高26%。但升学群体中仅有43%进入应用型本科,需加强升学渠道建设。

四、教学设施投入与利用

学校近三年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教学工厂”特色模式。

  • 实训设备总值达8700万元,人均设备值1.28万元,超过省级示范校标准
  • 建成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6个省级实训基地,其中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设备价值超1500万元
  •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12个,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率达65%,较2019年提升40%

但部分专业存在设备更新滞后问题,如汽修专业新能源车辆实训设备仅占30%,需加快迭代速度。

五、技能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

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情况:

年度 国赛奖项 省赛一等奖 省赛二等奖 省赛三等奖
2021 3项 12项 25项 43项
2022 5项 15项 32项 51项
2023 4项 18项 35项 49项

竞赛成绩提升显著,尤其在数控加工、电子电路设计等项目形成优势。但专利授权量年均仅15件,转化率不足5%,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有待加强。

六、社会服务能力评估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1.2万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企业职工等群体。

  • 为吉利公司定制培训870人次,助力其新产线员工持证率达100%
  • 开展“电商扶贫”培训,覆盖仪陇、营山等县3200名创业者
  • 开发“嘉陵江工匠”系列课程包,被12所中职学校采用
  • 技能鉴定站年考核量达4500人次,居全市前列

但高端培训项目占比不足30%,服务产业链上游研发环节的能力仍需提升。

七、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效

智慧校园建设投入2800万元,实现教学场景全覆盖。

项目 覆盖率 应用场景
数字教材 85% 理论教学+虚拟实训
在线课程平台 100% 自主学习+课后拓展
AI教学诊断系统 60% 学业预警+个性化推送
虚拟仿真资源库 90% 高危实训+跨域协作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满意度达89%,但教师信息化素养测评显示,仅67%的教师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制约发展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

  1. 专业集群效应不足:虽对接本地产业,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尚未布局,专业链与产业链存在错位风险
  2. 师资结构待优化:正高级教师占比偏低,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未达教育部倡导的30%标准
  3. 国际化程度薄弱:境外合作院校仅2所,留学生规模不足50人,制约“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技术输出能力

建议通过“三步走”策略突破:首先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其次实施“双师双栖”人才计划,最后借力成渝双城经济圈拓展国际产能合作项目。

南充职高凭借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已成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教学工厂”模式、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等创新举措,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未来需在专业前瞻布局、师资高端化、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实现从“技能教育基地”向“技术人才高地”的跨越式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