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泸州职院新校区)

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泸州职院新校区)

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作为川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项目选址于泸州市自贸区核心区,占地规模达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逾20亿元,涵盖教学、实训、生活及创新创业四大功能板块。新校区采用“一轴三区”空间布局,通过智慧校园系统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产-学-研-创”一体化生态系统。值得关注的是,校区内设置的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三大产业学院,与泸州老窖、华为泸州大数据中心等3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教室即车间、教材即项目、教师即导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设施层面,新校区配备省内首个职业教育专用5G基站群,并建设跨企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显著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四	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一、建设规模与投资架构

新校区建设体量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项目新校区旧校区增幅
占地面积80公顷(1200亩)40公顷(600亩)100%
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18万平方米150%
实训设备值3.2亿元0.8亿元300%
校企合作基地45个12个275%

二、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校区采用“双核驱动”功能架构,通过下表对比体现设计创新:

td>生活区
功能模块传统布局新校区创新
教学区单一教学楼集群产教融合综合体(含企业研发中心)
实训区基础实验室智能化实训工坊+企业生产线
标准化宿舍智慧社区(含创业孵化空间)
文体区独立场馆多功能复合场馆(会展+竞技+商业)

三、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通过“四维对接”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具体表现为:

  • 专业群对接:新增智能装备、新能源材料等5个产业急需专业
  • 师资共享:聘请企业技术骨干68人担任产业教授
  • 设备共建:校企联合投入1.2亿元建设共享实训平台
  • 培养贯通:实施“2+1”现代学徒制,年输送技术人才1500人

四、智慧校园建设体系

构建“云-边-端”三级智能架构,关键技术应用对比如下:

系统类型传统配置新校区升级
网络基础千兆有线+4G无线万兆主干+5G全覆盖
教学支持多媒体教室AR/VR虚拟仿真教室
管理平台独立业务系统数据中台+AI决策系统
能源管控人工抄表物联网智能监测

五、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核心技术包括:

  •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屋顶,年发电量达380万度
  • 地源热泵系统覆盖80%供暖需求
  • 雨水回收系统实现70%绿化灌溉自给
  •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占比超60%

六、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通过“教育+产业”双轮驱动产生显著溢出价值:

评估维度直接效益间接效益
年度输出技术人才3000人带动就业1.2万人
技术转化项目50项/年衍生产值2.3亿元
培训企业员工8000人次/年提升企业效率15%
技能鉴定服务1.2万人次/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七、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构建“三级培育”生态,核心指标包括:

  • 建成2000㎡创客空间,入驻项目142个
  • 设立500万元创业基金,年均孵化科技型企业15家
  • 开发“酒城工匠”系列课程,获省级以上奖项37项
  • 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年申请专利突破200件

八、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将泸州非遗文化融入育人体系,形成特色载体:

文化要素传承方式创新成果
酿酒技艺设立白酒酿造实训工坊开发新型酒类检测技术课程
油纸伞工艺创建非遗大师工作室实现数字化图案设计教学
河运文化建设航运模拟实训中心开发智慧物流管理专业群
红色文化打造党史教育实景课堂开发思政实践虚拟仿真项目

该校区建设标志着泸州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模式再造,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范式。其“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模式,不仅提升区域人力资源质量,更重构了职业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坐标,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预计将在智能建造、康养护理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极,持续释放职教改革红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