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通江县高明职业中学(通江高明职中)

通江县高明职业中学(通江高明职中)

通江县高明职业中学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一所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85年,历经多次改制与扩建,现已形成以中职教育为主体,融短期技能培训、成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格局。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该校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设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专业集群,累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等举措,逐步构建起"学历教育+技能认证+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对口升学率稳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通	江县高明职业中学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占地总面积达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能制造车间、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12个高标准实训场所。师资队伍方面,现有专任教师14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高级职称教师32人。学校创新实施"季节分段式"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农时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与京东集团、通江银耳集团等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订单班""冠名班"等特色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衔接。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发展阶段时间范围重大事件办学定位演变
初创期1985-1998由普通中学改制为职业中学基础技能培训为主
扩张期1999-2015新建实训大楼、申报省级重点专业打造农业技术特色品牌
转型期2016-至今获批"1+X"证书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园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实训基地数量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3个(含智能温室)通江银耳集团、巴山牧业
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2个(直播电商中心)京东云、字节跳动
装备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4个(含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比亚迪、格力电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年份专任教师总数硕士以上学历占比双师型教师占比
2018112人12%54%
2021135人21%63%
2023147人28%68%

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建立"高校教授+企业技师+骨干教师"的三维培养机制。近三年引进硕士研究生26人,选派45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参加职业教育专项培训。与企业联合开发《智能农机操作》《电商视觉设计》等12门特色教材,形成"理论+实操+认证"的课程模块。

四、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指标类型2020届2021届2022届
毕业生总数432人517人602人
直接就业率89%91%92%
平均月薪3200元3500元3800元

学校构建"三级递进"就业服务体系:一年级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二年级实施岗位技能特训,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管理。与通江县经开区联合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开发本地就业岗位占比达65%。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三年内晋升管理层比例达27%,较全省中职均值高出9个百分点。

五、产教融合实践创新

  • 校企共建"银耳产业学院",开发《食用菌栽培技术》等4门定制课程
  • 引入京东物流智能分拣系统,建成西南地区首个中职智慧仓储实训室
  • 与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合作,承接"秦巴山区特色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 开发"云上高明"在线学习平台,累计注册学员突破1.2万人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服务项目年度培训人次主要客户收入占比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800+县农业局、各乡镇政府35%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1200+通江银耳集团等本地企业28%
职业技能鉴定900+人社局、职业院校18%

学校依托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双轮驱动模式。开发的"山地农业机械操作""电商直播运营"等培训包被纳入省人社厅补贴目录。近三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年均增长24%,成为县域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平台。

七、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设项目覆盖范围投入金额(万元)应用成效
智慧校园平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320流程审批效率提升40%
虚拟仿真实训室数控加工、电子电路180高危实训项目覆盖率100%
数字资源库专业课程、技能鉴定150校本资源总量达2.3TB

学校建成"5G+工业互联网"实训场景,开发AR农机维修指导系统,实现复杂设备拆解的三维可视化教学。疫情期间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平均到课率达97.6%,形成可推广的"云端实训+线下实操"混合式教学模式。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 师资结构矛盾:正高级职称教师仅占5%,缺乏行业领军人才
  • 专业匹配度待提升:智能制造类专业设备更新周期需缩短至3年以内
  • 科研能力薄弱:年均纵向课题立项不足3项,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于10%
  • 区域竞争加剧:周边市州同类学校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方面形成虹吸效应

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学校正着力推进三大战略:一是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二是构建"专业群+产业学院"矩阵,重点突破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三是深化"三教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包。通过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力争实现办学层次与服务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