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西昌铁路技校高勇(西昌铁校高勇)

西昌铁路技校高勇(西昌铁校高勇)

高勇作为西昌铁路技校的核心人物,其职业历程与该校发展深度绑定。自2005年担任校长以来,他主导了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拓展及技能竞赛体系构建,使学校从区域性技工学校跃升为全国铁路系统标杆院校。其提出的“岗位导向型实训体系”将理论课与实操课比例调整为3:7,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8年超过92%。在管理层面,通过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教师绩效考核与学生技能认证双轨制,显著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其推行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也曾引发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争议。总体来看,高勇的教育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中标准化与创新性的平衡探索。

西	昌铁路技校高勇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轨迹

高勇1978年生于四川凉山,1996年进入成都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专业,2000年获铁道部职业技能竞赛维修组季军。2003-2005年于西南交通大学攻读职业教育学硕士,期间完成《铁路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研究》课题。2005年通过公开竞聘成为西昌铁路技校副校长,2008年接任校长后启动“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学期深入铁路一线实践不少于30天。

年份职务变动重大举措
2005-2008副校长建立机车模拟驾驶实训室
2008-2012校长推行学分制改革
2013-2016校长创建“厂中校”合作模式
2017-至今校长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高勇团队构建的“三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将培养周期分为基础技能(1年级)、专项强化(2年级)、综合应用(3年级)三个阶段。引入成都铁路局现场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开发《高铁信号设备维护》《动车组机械师实务》等12门定制教材。通过“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可获得轨道车司机、接触网工等职业资格。

课程类型传统模式改革后模式
理论教学占比60%占比30%
实操训练占比30%占比50%
企业实践无系统安排第5学期全员轮岗
考核方式笔试为主过程性评价占40%

三、校企合作网络构建

高勇任职期间与成都、昆明、南宁铁路局建立“订单班”培养机制,累计输送技术人才2300余名。2015年牵头成立“西南铁路职教联盟”,联合17家单位制定《轨道交通技术人才标准》。创新提出“设备共享、师资互派”合作模式,使学校获得价值3000万元的实训设备捐赠,包括CRH3型动车组模拟舱、接触网应急演练系统等。

四、技能竞赛成绩突破

建立“校-局-省-国”四级竞赛选拔体系,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47项。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代表队斩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赛项一等奖,实现四川省在该赛项的历史性突破。高勇亲自组建教练团队,引入企业真实故障案例库,开发专项训练模块,使选手故障排除平均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28分钟。

竞赛级别获奖数量获奖率
校级342人次82%
市级127人次67%
省级89人次58%
国家级23人次42%

五、管理制度改革成效

实施教师分类考核制度,将专业课教师分为理论型、实训型、双师型三类,分别设置差异化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指标。推行“专业负责人制”,赋予课程组长20%的绩效分配权。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系统,记录从入学到就业的128项能力指标,实现培养过程可视化追踪。

六、行业影响力评估

作为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勇主导修订《铁路机车运用与维护》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其撰写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轨道交通课程开发》被纳入铁路系统校长培训教材。2020年推动成立的“一带一路”铁路人才培训基地,已为海外项目培养技术骨干136人。

七、争议与改进方向

部分教师反映过度强调技能考核导致文化基础课弱化,2018届毕业生文化课统考合格率较改革前下降12%。企业反馈实习生岗位适应速度提升,但创新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对此,高勇团队正试点“项目制学习”改革,在动车组检修课程中引入故障诊断算法设计等数字化内容。

八、可持续发展路径

面对高铁智能化转型趋势,高勇提出“传统技能+智能运维”双元培养战略。计划三年内投入800万元建设智能检测实验室,开发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远程实训平台。与西南交大合作开展“专升本”贯通培养,破解技工院校学历天花板问题。

通过系统性改革,西昌铁路技校在高勇带领下实现了从教学单位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其“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铁路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但在个性化发展与标准化培养的平衡点把握上仍需持续探索。未来随着产业技术迭代加速,如何在保持就业优势的同时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将成为检验该校改革成效的新命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