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资阳乐至创成特色师范学校(乐至创成特色师范)

资阳乐至创成特色师范学校是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该校以“师范教育+地方特色”为核心定位,构建了“全实践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职前培养—岗位实训—职后提升”的闭环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学校将乐至剪纸、川剧文化等非遗项目融入课程,打造了“师德+师能+师艺”三位一体的特色课程群。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川内基层教育岗位留任率达87%,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县域师范教育改革的标杆案例。

一、办学定位与特色路径对比

对比维度 创成师范 传统师范院校 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
服务面向 县域基础教育定向培养 全省范围普适性教育 多元化就业渠道
课程特色 非遗技艺+教育技术融合 理论体系化教学 通识教育+专业分流
实践占比 总课时45% 约30% 25-35%

二、师资结构与能力建设

指标项 创成师范 省级示范校均值
师生比 1:12 1:15
双师型教师占比 68% 42%
企业兼职导师数 42人 8人
学校实施“双百工程”计划,要求教师每年完成100课时企业实践和100课时教学创新,近3年开发《川剧艺术与课堂管理》《剪纸创意教学法》等特色校本教材12部,形成“理论教学—非遗工坊—学校见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创新实践

课程类型 创成师范 国标课程
教育技术应用 虚拟现实教学实训(VR) 多媒体设备操作
文化传承课程 乐至剪纸(省级非遗)
实践课程 县域学校轮岗实习16周 集中实习8周
学校构建“基础能力+地域文化+教育技术”三维课程模块,其中《乡村学校课程设计》课程引入真实案例库,包含32个乐至县中小学教学实例。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课堂—真实岗位”三级递进训练,学生教学技能达标率从68%提升至92%。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学校打造“四维实践平台”:校内建有川渝地区首个“非遗教育工坊”,配备激光雕刻机等现代化设备;与23所乡镇中小学建立“双师课堂”系统;在乐至县教育局支持下设立“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成都师范学院开展“3+2”专升本衔接培养。2023年数据显示,学生人均参与实践项目5.2个,较改革前增长320%。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毕业生在川内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98%以上,其中76%进入县域教育系统。学校建立“五年跟踪”机制,近三届毕业生3年内晋升为教学骨干的比例达41%。同时开展“周末名师下乡”工程,年均培训乡村教师2300人次,开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技巧》等线上课程被纳入“国培计划”资源库。

六、硬件设施与数字化建设

校园占地120亩,建有川剧传习馆、智慧教室等特色空间。对比数据显示,生均教学设备值达1.8万元,超过省内同类院校均值37%。重点建设“三中心一平台”:教师教育实训中心、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及“乐教云”服务平台,实现全县42所中小学教学资源互联互通。

七、社会影响与品牌效应

学校创新模式获教育部“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计划”立项,相关经验被写入《四川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白皮书》。2022年承办全国师范院校数字化转型论坛,展示“AI+师范生实训”系统。在川内建立“校地发展联盟”,带动12所中职学校开展特色化改造,形成“乐至模式”区域教育品牌。

八、发展挑战与优化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高端人才引进受限于县域区位优势,二是实践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待完善,三是产教融合长效机制需深化。建议强化“荣誉校长制”柔性引才,构建“岗位胜任力”动态评价模型,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权责清单化,持续巩固特色师范教育优势。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290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