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成都幼师高中公办(成都幼高公办)

成都幼师高中公办作为西南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长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该校依托成都市优质教育资源,以培养专业化幼教人才为核心目标,形成了“理论+实践+艺术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作为公办学校,其学费标准显著低于民办同类院校,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其中超过70%通过定向招考进入公立幼儿园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实行“3+4”贯通培养模式(中职衔接本科),与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为学生提供升学通道。硬件设施方面,主校区配备全省领先的幼儿行为观察实验室及数字化模拟教室,但部分校区仍存在生均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师资队伍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特征,研究生占比达45%,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省内顶尖师范院校偏低。

成	都幼师高中公办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成都市第一幼儿师范学校,2002年经市教育局批准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中,2016年被纳入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序列。现有龙潭、温江两个主要校区,占地总面积18.6公顷,核定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专注学前教育的公办高中,其核心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复合型幼教人才”,形成“强技能、重艺术、厚人文”的办学特色。

关键指标数据详情
创办时间1958年(前身)
省级示范校认定2016年
校区数量2个(龙潭/温江)
年均招生规模600-650人

二、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教师队伍呈现“专任教师为主、双师型突出”特点,现有教职工189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年龄结构方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62%,形成“老带新”传帮带体系。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28%)低于全省示范校平均水平(35%),部分学科存在师资断层风险。

师资类别人数占比
特级教师31.6%
高级职称5026.4%
硕士及以上8545.0%
双师型教师3719.6%

三、课程体系架构

构建“基础必修+专业选修+实践拓展”三级课程体系,必修课占比60%,涵盖幼儿心理学、卫生保健等核心课程。特色选修课程包括蒙台梭利教学法、幼儿戏剧创编等12门专业方向课,实践课程占比达35%。与省直机关幼儿园等18家机构建立实训基地,每学期安排4周临床实习。

课程类型学分占比典型课程
必修课程60%幼儿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选修课程25%幼儿艺术教育、早教机构运营
实践课程15%幼儿园环境创设、亲子活动设计

四、升学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本科升学率稳定在82%左右,主要升学渠道包括“3+4”中本贯通培养(占升学人数65%)和普通高考。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除传统幼儿园教师岗位外,12%毕业生进入早教机构管理岗位,5%从事幼教产品研发。值得注意的是,对口升学至“双一流”高校比例从2019年的3%提升至2023年的8%。

年度本科升学率就业单位类型
202383.2%公立园68%/民办园22%/其他10%
202281.5%公立园65%/民办园25%/其他10%
202179.8%公立园62%/民办园28%/其他10%

五、硬件设施配置

教学设备总资产达4800万元,建有全省首个幼儿行为观察实验室,配备眼动仪、动作捕捉系统等科研设备。艺术教育中心包含钢琴房80间、舞蹈排练厅4个,但体育场地面积仅1.2平方米/生,低于国家标准。智慧教室覆盖率78%,但信息化教学平台尚未实现跨校区互通。

设施类别数量生均配置
钢琴房80间1:7.5
舞蹈教室4间1:45
实训室18间-
体育场地8200㎡1.2㎡/生

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建立“艺术特长+职业素养”双轨培养机制,要求学生至少掌握2项艺术技能(声乐/舞蹈/器乐)。近五年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项142项,其中幼儿故事创编项目连续三年包揽一等奖。心理健康筛查数据显示,学生焦虑指数较全省均值低12个百分点,但职业认同度调研显示仅63%新生明确愿意从事幼教工作。

七、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幼教行业培训3000人次,承接“国培计划”项目覆盖甘孜、阿坝等地区。研发的《幼儿园应急处理手册》被省教育厅列为推荐教材。但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仅有3家深度合作企业,产教融合项目资金占比不到年度预算的5%。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三大矛盾:扩招需求与生均资源紧张的矛盾(近三年班额增长25%)、传统技能教学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矛盾(数字化课程占比不足15%)、单一幼教专业与多元发展需求的矛盾(转专业率高达18%)。随着《四川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学校正着力建设婴幼儿托育服务新专业,并计划引入国际幼教课程认证体系。

通过多维度分析可见,成都幼师高中公办在专业特色、就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需在师资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深化等方面持续突破。作为公办教育机构,其在维护教育公平、培养基层幼教人才方面的社会价值不可替代,未来需在保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67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