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西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凉山民族师范)

西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师资为特色的公立师范专科院校。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的重要供给基地,该校自198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双语师资”为核心使命。学校地处西昌市,占地320亩,现有在校生规模达6800人,其中彝、藏、苗等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75%,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教育特色。

西	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

在办学定位上,该校聚焦于师范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开设14个师范类专业,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文教育等基础文理学科,并设有彝汉双语教育、民族艺术等特色方向。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达62%,其中包含35名民族语言文学领域专家。近年来,学校通过“校地合作”模式,与凉山州17个县市教育局建立定向培养机制,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成为稳定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西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初级师范学校,2006年升格为专科院校。其发展脉络始终与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紧密相连,历经三次重大转型:

  • 1984年:首次开设彝汉双语师资班,开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先河
  • 2012年:启动“一村一幼”辅导员培养计划,年输送超500名基层幼教人才
  • 2020年:获批教育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
指标西昌凉山民族师范贵州民族师范青海民族师范
建校时间1958年1952年1956年
民族学生占比75%68%52%
双语专业数6个2个1个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战略,构建了“理论+实践+民族文化”三维课程体系。现有专任教师420人,其中:

  • 教授/副教授占比:38%(含特聘民族教育专家12人)
  • 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62%(教育学博士27人)
  • 双语教学资质教师:115人(覆盖彝、藏、苗等8个民族语言)
指标西昌凉山楚雄师专凯里学院
生师比16:118:120:1
民族语言教材数量42套18套5套
实训基地数量23个15个9个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基础文理+民族特色+教育技术”的专业集群,重点专业包括:

  • 省级特色专业:彝汉双语教育、民族音乐舞蹈
  • 校企共建专业:数字教育资源制作、乡村幼儿园管理
  • 定向培养专项: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计划
专业类别西昌凉山西藏民族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
师范类专业占比85%60%30%
民族文化类课程12门8门2门
基层定向专业数9个3个0个

四、学生构成与民族特色

生源覆盖四川、云南、甘肃等12个省区,学生结构呈现显著特点:

  • 少数民族学生:75.3%(彝族占52%,藏族占18%)
  • 基层定向生:41%(含“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8%(享受国家助学金比例100%)
指标西昌凉山红河学院黔南师院
民族奖学金覆盖率35%22%18%
传统技艺传承项目8项5项2项
民族节日庆典频次月均2次学期1次随机开展

五、就业质量与社会服务

学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近五年就业数据显示:

  • 基层就业率:92.4%(其中县以下中小学占78%)
  • 留川就业率:89%(凉山州内占65%)
  • 教育系统就业:81%(较全省师范院校高15个百分点)
指标西昌凉山阿坝师专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协议就业率76%68%61%
公招考试通过率43%35%28%
三年内离职率12%18%25%

六、科研创新与文化传承

学校设立民族教育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平台,近五年取得标志性成果:

  • 完成国家级民族教育课题4项(如《彝汉双语教学标准研究》)
  • 出版《凉山彝族教育口述史》《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等专著12部
  •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包,涵盖彝族摔跤、射箭等8个项目
指标西昌凉山内蒙古民大广西师大
民族教育论文年产量45篇78篇32篇
非遗传承基地数量3个6个4个
民族文化专利成果15项28项9项

七、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累计投入2.3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核心指标包括:

  • 智慧教室:建成86间(配备AI教学分析系统)
  • 民族文献馆:藏有彝文古籍3000余册,居全国高校前列
  • 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23个民族教育场景案例库
指标西昌凉山甘南师专延边大学
生均图书册数45册38册62册
数字化课程资源120TB85TB200TB
民族文化数字展馆3个1个5个

八、挑战与发展前景

面对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加剧、教育现代化加速的新形势,学校正着力破解三大难题:

  • 师资结构性矛盾:理科教师缺口达25%,民族艺术教师过剩15%
  • 专业转型压力:传统师范专业招生缩减,人工智能教育等新专业培育滞后
  • 文化传承困境:仅32%学生能系统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数字化保护亟待加强

根据《凉山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将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深化“双语+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民族地区教育大数据中心,打造跨省民族师范教育联盟。预计到2025年,实现基层顶岗实习全覆盖,定向培养“带编入学”试点规模扩大至年度招生的40%。

作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缩影,西昌凉山民族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本色与凸显民族特色之间找到平衡点。其“下沉式”办学模式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但在应对教育现代化浪潮时仍需突破路径依赖,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跨区域协同创新,持续增强服务民族地区的能力。未来五年,该校或将成为中国西南民族师范教育的标杆性机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89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5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