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九眼桥以前的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幼师九眼桥旧址)

成都幼儿师范学校(九眼桥校区)作为西南地区早期幼儿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历程与教育实践深刻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体系的演变特征。该校始建于1904年,前身为四川通省女子师范学堂,1950年更名为川西保育干部讲习所,1952年正式确立幼儿师范教育方向,至2012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前,九眼桥校区持续运营逾百年。作为成都市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机构,该校构建了以"保教融合"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了近万名幼教人才,其中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领军人物。校区占地约38亩,拥有琴房、舞蹈室、蒙台梭利实训室等专业设施,形成"前庭后园"的园林式教学空间,其独特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理论+实践+艺术素养)在省内具有开创性意义。

九	眼桥以前的成都幼儿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校区变迁

学校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校址三次迁移。1904年创建于成都东城根街,1938年迁至支矶石街,1952年定址九眼桥畔。2008年启动灾后重建项目,2012年整体迁入温江新校区,原校区划归地方教育部门。(见表1)

时期校名校址办学性质
1904-1937四川通省女子师范学堂东城根街四年制本科
1938-1951四川省立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支矶石街三年制专科
1952-2012成都幼儿师范学校九眼桥太平南街中等专业学校

二、教学特色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架构:基础文理课程占40%,专业技能课程占35%,艺术素养课程占25%。首创"幼儿园情景教学法",将钢琴、舞蹈、手工等课程与真实保育场景结合。核心课程包括幼儿心理学、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行为观察等。(见表2)

课程类别代表性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理论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闭卷笔试+案例分析
技能训练幼儿园环境创设、玩教具制作实操作品+幼儿园实习
艺术素养幼儿舞蹈创编、儿童剧表演舞台展示+教学应用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成果

截至2010年,全校教职工187人,其中特级教师9人,高级职称占比38%。教师团队出版《幼儿游戏指导手册》等教材1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保持在98%以上,对口升学率达82%。(见表3)

年份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师生比
20051260981:12.8
201015301271:12.0
201213501451:9.3

四、校园文化与特色活动

学校形成"三节四赛"文化传统: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贯穿全年,教学技能赛、环境创设赛、故事讲述赛、舞蹈编排赛定期举办。标志性建筑"琴韵楼"内设百年古钢琴陈列室,保存着建校初期的德国制造教学钢琴。校园保留清代园林"汲古园",成为幼儿观察自然课程的户外课堂。

五、社会影响与行业贡献

累计培养毕业生2.3万余人,覆盖四川及云贵藏区。2000年后开展"民族地区幼教帮扶计划",为甘孜、阿坝定向培养教师800余名。牵头制定《四川省五年制幼师办学标准》,其"见习-实习-顶岗"三段式实践模式被教育部纳入师范生培养典型案例。

六、硬件设施与教学环境

校区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配备标准化幼儿园实训中心(含6个模拟教室)、数码钢琴教室28间、舞蹈排练厅4个。图书馆藏书12万册,其中幼教类古籍善本300余种。2008年建成的"儿童发展观测实验室"可进行行为记录与大数据分析。

七、管理模式与制度创新

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幼儿园实践导师。建立"成长档案袋"评价体系,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20项关键能力发展。2005年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取额外学分。

八、校区变迁动因分析

迁址主因包括:原校区地处锦江河岸,2008年后防洪压力增大;城市化进程中周边商业开发影响教学环境;新校区可扩容至原校区3倍面积(85亩)。但老校区承载的百年文化记忆断裂,部分教师认为"琴韵楼"等历史建筑拆除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师范学堂,既见证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折射出城市发展与教育遗产保护的复杂关系。其"保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至今仍在四川学前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2023年新校区完成历史建筑复建工程,九眼桥时期的教育精神正以数字化形式在新校园延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师范教育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597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35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