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曾经的成都师范学校(原成都师范学校)

曾经的成都师范学校是西南地区近现代师范教育的缩影与标杆。自1904年创办至2003年撤并,该校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始终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使命,累计输送逾三万名毕业生,覆盖四川80%以上区县中小学。其办学特色体现在“师范性、实践性、人文性”三位一体:首创“五年一贯制”师范培养模式,构建“课堂教学-下乡实训-岗位实习”三级实践体系,形成“琴棋书画”全科素养培育传统。作为四川基础教育师资的“黄埔军校”,既承载了近代救国图强的教育理想,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成为稳定基层教师队伍的支柱力量,最终在高等教育综合化改革中完成历史使命。

曾	经的成都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时代定位

发展阶段 时间跨度 核心特征
初创期(师范传习所) 1904-1935 科举废止后新式师资培养机构,侧重经学与日文教学
抗战内迁期 1938-1945 西迁崇宁县续办,增设战时民众教育课程
社会主义改造期 1950-1965 改制为中等师范学校,确立“招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模式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2003 首批获准举办五年制幼师班,试点“中专戴帽大专”

二、人才培养模式演变

学校构建了动态调整的“三阶递进”培养体系:

  • 基础文理阶段(1-2学年):开设代数几何强化班、文言文写作特训,实施“周周清”考核制度
  • 专业分化阶段(3-4学年):按文科/理科/艺体分科,增设心理学、教学法等职业课程
  • 实践提升阶段(5-6学期):组织“三下乡”支教,实行“双导师制”岗位实习
学制类型 培养目标 实践课时占比
三年制普师(1950-1980) 县域初中主科教师 25%
五年制幼师(1985-2000) 城乡幼儿园骨干教师 45%
大专班(1995-2003) 乡镇中学管理层 35%

三、课程体系特色分析

课程设置体现“师范性+地方性”双重特征:

课程类别 核心课程示例 考核方式
公共必修 三笔字、普通话、教育学原理 书法作品展评+说课实操
专业方向 数学逻辑训练、文言文吟诵、简谱视唱 解题竞赛+经典诵读+音乐会演
乡土教育 四川方言研究、农技基础、防灾救护 田野调查报告+应急演练

特别设置“教育见习周”,组织学生深入川西高原、凉山彝区等偏远地区开展“影子跟岗”,通过真实课堂观察记录、家访日志撰写等方式强化职业认知。

四、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形成“三三制”师资结构:

  • 30%来自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顶尖师范院校毕业生
  • 30%为县中骨干教师调任教学岗位
  • 40%由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
时期 高级职称占比 双师型教师比例
1980年代 15% 5%
1990年代 30% 18%
2000年后 45% 35%

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要求新教师每年完成200课时听课,老教师每学期开展公开示范课,形成“备课组-教研组-校际联合体”三级教研网络。

五、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以“爱真笃为”校训为核心,构建特色文化生态:

文化载体 具体实践 育人成效
学生自治组织 设立生活指导委员会、学术研讨社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传统技艺传承 开设蜀绣、竹笛、川剧脸谱工作坊 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基因培育 组织重走长征路、抗震救灾志愿服务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校园建筑采用“轴线对称+院落式”布局,保留民国时期礼堂、文革后期教学楼等历史建筑,形成“一廊一训、一墙一画”的沉浸式育人环境。

六、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构建“四位一体”服务体系:

  • 在职培训:年均承办省教育厅“国培计划”2000人次
服务项目 覆盖范围 年度受益人数
教师技能等级考试 全川21市州 5000+
乡村学校对口支援 甘孜、阿坝、凉山 120校
教育决策咨询 省厅政策研究室 8项提案

曾	经的成都师范学校

毕业生呈现“金字塔型”分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603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2417s
就业去向 比例 典型代表
县级示范中学 35% 特级教师占比超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