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师范学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一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扎根民族地区70余年,始终以服务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省立西昌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现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基地”。作为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教师培养摇篮,学校形成了“基础文理学科见长、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累计培养输送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80%以上在基层教育系统就业,为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58年建校初期以中师教育为主,1978年开设专科层次师范教育,2006年升格本科后确立“应用型、地方性、师范类”办学定位。当前对标“新师范”建设要求,重点打造“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师范教育+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战略转型 |
---|---|---|
1958-1978 | 创建中等师范学校,开设中文、数学等6个中师专业 | 奠定师范教育基础 |
1979-2005 | 增设专科层次,开办彝汉双语师资班 | 探索民族教育特色 |
2006至今 | 升格本科院校,获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 构建应用型师范体系 |
二、学科专业建设
现有19个二级学院,设置44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占比达65%。教育学、文学、理学形成主干学科群,特别在彝汉双语教育、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比维度 | 西昌师范 | 内江师范学院 | 乐山师范学院 |
---|---|---|---|
师范专业占比 | 65% | 52% | 48% |
民族特色专业数 | 8个(含彝汉双语教育) | 2个 | 1个 |
省级一流专业 | 12个 | 15个 | 14个 |
三、师资队伍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680人,其中教授112人、副教授23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8%。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从基层教育系统柔性引进特级教师32人,组建民族教育课程团队15个。
指标项 | 西昌师范 | 成都师范学院 | 阿坝师范学院 |
---|---|---|---|
师生比 | 1:17.8 | 1:16.2 | 1:19.5 |
博士占比 | 28% | 35% | 19% |
双师型教师 | 45% | 38% | 52% |
四、人才培养特色
构建“三阶段递进式”师范培养体系:大一侧重通识教育,大二开展职业认知实训,大三进行专项技能强化。与凉山州12个县市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近五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2300余人。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彝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中心”和民族教育智库。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3项,其中民族教育专项占比41%。开发彝汉双语校本教材47套,覆盖凉山州80%彝区学校。
六、校园建设与设施
占地1200亩的新校区配备智慧教室120间,民族文献馆藏量达15万册。建成“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实现与偏远地区教学点实时互动。学生公寓全部接入热水供应和空调系统。
七、学生发展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保持在92%以上,考研录取率稳定在15%-18%。基层就业奖补政策覆盖率达100%,涌现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先进典型17人。
八、国际交流合作
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东南亚汉语教育研究中心”,选派优秀师范生赴老挝开展汉语教学实习。年均接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官员考察团5批次,民族教育经验输出至云贵川渝等省份。
作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标杆院校,西昌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本色与服务区域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其“双语双文化”培养模式破解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难题,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未来需在博士点申报、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人才供给第一梯队的地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7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