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张家口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张家口学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张家口学院的校训是“自强、拼搏、求实、创新”。这八个字的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中,是其精神传统与时代使命的高度凝练。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著名的张库大道起点,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孕育了坚韧不拔、开放包容、务实奋进的精神品格。学校的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其发展历程与地方教育、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经历了多次整合与升格。校训“自强”反映了学校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拼搏”体现了师生面对挑战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顽强意志;“求实”彰显了学校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务实作风与严谨学风;“创新”则指明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锐意改革、追求卓越的发展方向。这八字校训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是学校过往历史的生动写照,也是引领其未来发展的精神旗帜,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张家口学院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张家口学院校训“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深层解读与历史溯源

一、 校训的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张家口学院的校训“自强、拼搏、求实、创新”虽然仅有八个字,但每一个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和教育理念,共同构筑了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对于张家口学院而言,“自强”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学校层面的自强。作为一所位于京畿地区但并非处于绝对中心位置的高校,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获取、人才引进、学科竞争等。“自强”精神要求学校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而是立足自身实际,挖掘内在潜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二,是学生层面的自强。它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独立人格,不依赖、不怯懦,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和能力的飞跃,成为能够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是一种内生性的驱动力量,是个人与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

拼搏,体现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张家口地区历史上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碰撞的前沿,自然环境相对艰苦,民众养成了吃苦耐劳、勇于斗争的性格。将“拼搏”纳入校训,是对这种地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的概括。从早期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到如今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每一次转型与跨越,都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奋力拼搏。它告诫师生,成功不会一蹴而就,唯有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困难前敢于亮剑,才能攻克难关,赢得未来。拼搏精神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将“自强”意愿转化为“求实”行动的关键环节。

求实,即讲求实际、求真务实,它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充分契合了张家口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校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必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求实”体现在:

  • 教学上的务实: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强调学以致用,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 科研上的踏实:鼓励教师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将论文写在张垣大地上。
  • 学风上的扎实: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掌握真才实学,反对浮躁与急功近利。
  • 管理上的落实:学校各项工作注重实效,追求效率,确保决策和措施落到实处。
“求实”是“自强”与“拼搏”的落脚点,确保了奋斗方向的正确性和成果的有效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而言,创新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张家口学院的“创新”精神,意味着:

  • 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
  • 学科专业的创新: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 科学研究的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特别是在冰雪产业、生态旅游、可再生能源等与地方特色相关的领域寻求突破。
  • 文化传承的创新:创造性挖掘和转化本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长城文化、冬奥文化、商贸文化等,服务于文化建设。
“创新”为“自强”、“拼搏”、“求实”注入了时代活力,指明了学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向。

这八个字是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自强”是内在根基与动力源泉,“拼搏”是实现路径与精神姿态,“求实”是基本准则与价值导向,“创新”是时代要求与发展引擎。它们共同塑造了张家口学院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历程校训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对其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时代要求进行不断反思、凝练和升华的结果。张家口学院校训的诞生与演变,深深烙印着学校曲折而光辉的发展轨迹。

(一) 办学根基中的精神萌芽(建校初期至20世纪末)

张家口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创建的张家口师范学院以及此后不同时期建立的多种类型的教育学院和卫生学校等。在早期阶段,虽然可能没有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校训文字,但“自强、拼搏、求实、创新”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已然在师生们的实际行动中生动体现。

当时,办学条件普遍艰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们往往需要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教学,学生们更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经历,天然地孕育了“自强”与“拼搏”的精神。
于此同时呢,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培养的人才能直接服务于基层中小学和工农业生产,这使得“求实”——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教学的天然要求。尽管“创新”在当时的话语体系中可能不似今日这般突出,但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探索与改进,也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这一时期,可视为校训精神的孕育和自发实践期。

(二) 合并整合期的文化融合与初步提炼(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原属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几所学校逐步走向合并,为组建一所综合性地方院校奠定了基础。这个合并整合的过程,不仅是机构、学科、人员的物理整合,更是不同校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

原有的师范院校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和扎实的学识基础;职业类院校更注重技能培养和岗位适应性;医学类院校则崇尚严谨、求精的人文关怀。如何找到一种能够超越原有专业界限、凝聚最大共识、指引未来发展方向的共同价值理念,成为合并后的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对学校精神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提炼的需求日益迫切。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回顾办学历史,总结优良传统,并放眼未来发展需要。从各自优秀的文化基因中,那些共通的、最闪光的精神要素——不畏艰难的自强意志、奋发向上的拼搏干劲、注重实效的务实作风、面向未来的开拓意识——被逐渐萃取出来。这个过程为日后正式校训的确定做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准备。

(三) 升格本科与校训的正式确立(2013年及以后)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张家口学院。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迫切需要一面引领全校师生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一个高度概括学校身份与追求的文化符号。于是,正式确立校训的工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经过广泛的讨论、征集意见和深入的研讨,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所肩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命,“自强、拼搏、求实、创新”这八个字最终被确定为新张家口学院的校训。这一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

  • 历史继承性:它准确概括了学校在过去数十年艰难创业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 现实针对性:它直面学校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资源、基础、声誉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强调了依靠自身力量(自强)、努力奋斗(拼搏)的重要性。
  • 未来导向性:它明确了学校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务实定位(求实),并指出了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
  • 地域文化关联性:校训精神与张家口这片土地上长期形成的坚韧、豪迈、务实、开放的地域文化性格高度契合,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校训的正式确立,是张家口学院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使得散见于办学实践中的精神元素得以系统化、符号化,成为全校共同遵奉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 校训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一所大学的校训往往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血脉相连。张家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为“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校训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丰富的滋养。

(一) 边塞重镇的坚韧品格与“自强”“拼搏”

张家口素有“京师锁钥”之称,历史上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要塞。长城沿线烽火连绵,见证了无数守边将士的浴血奋战。这种长期的军事对峙环境,塑造了当地人民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
于此同时呢,作为著名的“张库大道”的起点,张家口是明清时期北方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商队们驮着货物,穿越草原、沙漠,远赴库伦(今乌兰巴托)甚至更远的恰克图进行贸易,路途艰险,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这种边贸历史培养了人们敢于冒险、吃苦耐劳、抓住机遇求发展的商业精神。无论是戍边卫国的忠勇,还是长途贩运的艰辛,都深刻体现了“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核。这种地域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扎根于此的张家口学院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校训中“自强”与“拼搏”最生动的历史注脚。

(二) 农牧交汇的务实传统与“求实”

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兼具农业的精细与牧业的粗犷,但也面临着自然环境相对严酷、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现实。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必须讲求实际,因地制宜。在农业生产中,需要精耕细作,应对干旱、风沙等挑战;在牧业生产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草场。这种与自然紧密互动、注重实效的生存智慧,沉淀为一种务实、不尚空谈的区域文化性格。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注重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人才。张家口学院强调“求实”,正是对这种扎根大地、服务地方的务实传统的自觉继承和发扬。

(三) 时代机遇下的开放意识与“创新”

张家口作为历史上的商贸通道,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基因。进入新时代,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2015年成功携手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张家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承办冬奥会,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基础设施水平,推动了冰雪产业、可再生能源、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系列重大变革,要求人们必须打破思维定式,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接纳新事物,以创新的思路谋划新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张家口学院敏锐地把握这一时代脉搏,将“创新”写入校训,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冰雪运动、冬奥文化、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这正是学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势,以创新驱动自身转型升级的鲜明体现。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基因,在新时代被激活,并升华为校训中的“创新”精神。



四、 校训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育人功能校训的价值在于其引领和规范作用。张家口学院将“自强、拼搏、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一)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自强”品格: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榜样宣传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明确历史使命,培养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
  • 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锤炼“求实”作风: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发“拼搏”精神:组织各类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在竞争与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特别是依托冬奥遗产,开展冰雪运动普及和特色体育活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创新”思维: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研立项和创业实践,建设众创空间,营造敢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 引领师资队伍建设

校训同样是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引导教师以“自强”精神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拼搏”精神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以“求实”精神恪守学术道德,潜心教书育人;以“创新”精神探索教学新方法、科研新领域。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学术梯队建设、激励机制完善等途径,打造一支与校训精神相契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 指导学校管理与服务

学校的管理与服务部门以“求实”的态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师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创新”的思维,推进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提升管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整个学校运行体现出一种务实高效、追求卓越的作风,为校训精神的践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

(四) 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宣传载体等,广泛宣传和展示校训及其背后的故事,使其深入人心。校训精神渗透到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一种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勇于开拓、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张家口学院的校训“自强、拼搏、求实、创新”是一个内涵深刻、源远流长的有机体系。它源于学校艰苦创业的历史传统,植根于张家口独特的地域文化,契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使命,并全面贯穿于学校的育人实践和管理服务之中。这八个字,不仅是镌刻在校园里的标语,更是流淌在张家口学院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激励全体师生员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八字校训将继续指引着张家口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征途上,砥砺前行,追求卓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77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02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