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原四川省雅安师范学校(原川雅安师范校)

原四川省雅安师范学校是川西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历史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变革紧密相连。该校始建于1904年,历经晚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转型,始终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使命。作为雅安地区唯一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其在百年间累计培养了近万名乡村教师,为川西山区教育事业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2000年前后,随着国家教师教育体系升级,该校与雅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标志着传统中师向高职教育的历史性转型。

原	四川省雅安师范学校

从办学定位看,该校长期坚持"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技能+师德养成"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其毕业生在川西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占比曾超过40%,尤其在藏族彝族聚居区形成独特的文化适应优势。校园建筑群融合川西民居风格与书院元素,现存近代教学楼、琴房楼等历史建筑仍保留完整教育功能。

历史沿革与体制变迁

时期校名变更隶属关系办学性质
1904-1950雅州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清代学务处中等师范教育
1951-1962四川省雅安师范学校川西行署文教厅三年制中师
1963-1978雅安地区师范学校雅安地区教育局 五年制中师
1979-2001四川省雅安师范学校四川省教委标准化中师
2002-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四川省教育厅高职师范教育

学科专业布局特征

学科类别核心课程特色培养方向实训设施
教育学类教育学基础、心理学、教材教法复式教学能力培养微格教室、模拟课堂
文理基础科代数几何、文言文训诂山区教学适应性训练数学教具实验室、古籍阅览室
艺体教育声乐基础、素描技法民族艺术传承教育藏族羌族乐器陈列室、版画工作室

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发展阶段师资构成培养机制特色制度
建国初期旧制师范生为主苏联教育模式培训周末业务进修制度
改革开放期本科以上学历达65%高校访学+企业挂职双师型教师评定
高职转型期硕士占比超40%校企合作研修班行业导师聘任制

校园文化传承体系

学校构建了"三雅"文化体系:环境雅致(保留清代桂花林、民国钟楼)、言行雅正(师德养成课程)、学识雅博(经典诵读制度)。特有的"四节文化"包含春期教育见习节、秋期教研成果节、元旦师德表彰节、四月采风写生节,形成完整的文化育人闭环。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1+1"县校共育:首年在校学习+次年县域定岗实习
  • "三字一话"达标制:毛笔、钢笔、粉笔及普通话专项考核
  • 复合技能培养:每位毕业生掌握两种民族乐器演奏
  • 山区教学情境模拟:定期开展高原模拟课堂实训

服务地方教育实证

据2000年追踪统计,该校毕业生在雅安市小学教师中占比37.2%,初中教师占比21.5%,其中83%扎根乡镇学校。特别在宝兴县、汉源县等偏远地区,该校校友担任校长的比例达62%。建立的"校友导师制"使新任教师平均适应期缩短至4.2个月。

转型发展机遇挑战

在高职化转型中,面临三大矛盾:传统师范技能培养与现代教育技术需求的衔接问题,中职生源质量下降与高职标准提升的矛盾,区域性服务定位与省级院校竞争的压力。但通过"校地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基地"等项目,正在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历经世纪沧桑,原雅安师范学校完成了从传统塾师培养到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跨越。其"下沉式"办学哲学、"适切性"培养模式、"在地化"服务面向,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当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既需坚守师范教育本质,又要构建"中-高-本"贯通培养新机制,这对同类院校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748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953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