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新疆艺术学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艺术类高等学府,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与地区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育、文化浸润等多维路径,学院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在课程设置上,艺术类课程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民族艺术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基层文化服务、红色主题创作等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学院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培训,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总体来看,新疆艺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统一要求,又凸显了艺术院校的个性化探索,为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一、新疆艺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
新疆艺术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规划,将其纳入学院发展的核心战略。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党政工团多方力量,形成“党委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制度保障方面,学院出台多项文件明确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与考核标准:
-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要求所有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例如美术专业结合民族团结主题创作,音乐专业融入红色经典作品赏析。
- 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理论研修+教学竞赛”模式,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备课。
- 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将思政表现纳入奖学金评定、入党推优等环节,强化价值导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探索思政理论课的创新形式,避免“灌输式”教学。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结合新疆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史诗等本土文化案例,阐释理论内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编排法治主题小品、微电影等实践作业,增强学生参与感。专业课程中,学院重点打造了一批思政示范课:
- 舞蹈编导专业开设“红色舞蹈创作”,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编排作品。
- 影视专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融入纪录片拍摄实践。
- 美术系开展“中华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特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功能
新疆艺术学院以实践为桥梁,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赴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采风,创作主题艺术作品;与社区、乡村合作开展“艺术下乡”活动,用壁画、演出等形式传播正能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突出多元一体文化氛围:
- 举办“民族团结艺术节”,展示各民族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符号。
- 设立“名家思政讲堂”,邀请老艺术家讲述爱国奉献的从艺经历。
- 建设“党史艺术长廊”,以视觉艺术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思政教育质量提升
学院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双师协同”作为突破口,定期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例如,思政教师指导舞蹈系教师挖掘剧目中的家国情怀,专业教师辅助思政课设计艺术化教学案例。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学院明确将思政育人成效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
- 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至少主持1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
- 新入职教师须通过思政教学能力培训考核。
- 设立“思政育人先锋奖”,表彰跨领域教学创新典型。
五、学生思政素养培育的成效与典型案例
通过长期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群体中涌现出大量积极现象。例如,美术系学生创作的《天山脚下的中国梦》系列版画获全国美展奖项;音乐系学生组建“石榴籽宣讲团”,用民乐演奏结合理论宣讲走进中小学。学院跟踪调研显示,近年来学生思政素养显著提升:
- 95%以上学生认同“艺术创作应服务于人民”的理念。
- 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全国性艺术竞赛的比例增加40%。
- 毕业生赴南疆基层文化单位就业人数连续三年增长。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学院思政教育仍存在提升空间。例如,部分传统艺术专业如何与现代思政需求结合需进一步探索;网络时代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把握需加强技术手段。未来学院计划从以下方面优化:
- 开发“数字思政”平台,利用VR技术还原红色艺术场景。
- 扩大与国内一流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合作,共享资源。
- 建立学生思政素养动态数据库,实现个性化引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