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师范学院知名校友及校史评述
丽江师范学院作为滇西北地区重要的教师教育高等学府,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持“德才兼备、服务边疆”的办学理念,为云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学校扎根多民族文化交汇的丽江,形成了“扎根边疆、师范为根、文化为魂”的办学特色,其知名校友群体覆盖教育、文化、政界等多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专家、民族文化研究学者以及基层教育管理者,他们在各自领域践行着母校的育人精神。从校史维度看,学校历经从师范专科到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其办学轨迹深深嵌入云南边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尤其在民族地区师资培养、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贡献卓著,成为滇西北教育高地的鲜明坐标。丽江师范学院知名校友名录
丽江师范学院八十余载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诸多在行业内有突出贡献的校友代表,以下分领域列举部分典型人物:
- 基础教育领域:全国模范教师张华(1985届),扎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支教35年,创新双语教学模式;省级学科带头人李雪梅(1992届),主持编写云南省小学语文乡土教材。
- 学术研究领域:民族学专家和万松(2001届),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出版《纳西族口传史诗保护研究》等专著3部;生态学者王建国(1988届),参与青藏高原科考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行政管理领域:丽江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杨丽珊(1979届),推动建成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训体系;迪庆州政协副主席扎西顿珠(1996届),主导藏汉双语教育政策落地。
- 文化艺术领域:纳西族画家和云峰(2005届),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白族作家杨晓红(2010届),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这些校友的成长轨迹彰显了学校“培养扎根型人才”的育人成效,其成就多集中于教育文化领域,与学校服务边疆的定位高度契合。
丽江师范学院的创校背景与发展沿革
1938年,为应对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师资匮乏问题,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设立“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成为滇西北第一所现代师范教育机构。初创时期设简易师范科,首批招收纳西、白、彝等少数民族学生78人,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常书鸿提出“教育救国,师范为先”的办学主张。
1950年学校更名为“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开设四年制中师班,新增藏语、傈僳语等民族语言课程。1960年代受特殊时期影响一度停办,1972年复校后承担云南八地州少数民族教师轮训任务,至1978年累计培养双语教师超2000人。
转型提升阶段(1980-2005年)
1984年升格为丽江师范专科学校,形成“三年制专科+短期培训”的办学格局,初期设中文、数学、物理三个专业。1995年建成云南省首个民族艺术教育中心,将东巴文化、藏族歌舞等纳入选修课程体系。2001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后,启动升本筹备工作,期间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层次师资。
本科办学新时期(2006年至今)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正式定名丽江师范学院。首批开设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6个师范本科专业,2009年新增旅游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应用型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滇西片区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18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现有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增至32个,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2万人。
办学特色与标志性成就
- 民族教育创新:构建“语言课程+文化实践+教育实习”三维培养模式,开发《纳西族传统生态知识》等校本教材14部。
- 文化传承成果:东巴文化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藏平台。
- 社会服务贡献:近十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27项,培训边疆教师1.3万人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占比41%,建有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20年以来,与老挝、泰国高校合作建立汉语师范生海外实习基地。
校园文化与社会影响
校园内保存有始建于民国时期的三进式四合院教学旧址,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举办的“雪山下的毕业典礼”成为特色文化品牌,毕业生赴边疆县乡从教比例连续八年超过65%。在《中国教育报》开展的“西部地区师范院校满意度调查”中,该校在“民族文化认同感”“基层就业导向”两项指标位列前三。
丽江师范学院发展愿景
当前学校正推进“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三化建设”:师范教育精品化、民族文化数字化、服务能力体系化。重点培育“智慧教育”“生态旅游”等交叉学科,规划到2025年建成3个省级一流专业,力争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师范院校。近年实施的“名师反哺工程”已邀请27位知名校友返校担任客座教授,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