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校背景与历史渊源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与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战略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甘肃因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成为西北工业布局的核心区域。兰州作为“一五”计划重点建设城市,急需大量建筑技术人才支撑兰炼、兰化等重大项目。1958年,甘肃省建筑工程学校(学院前身)正式成立,填补了省内建筑类中等专业教育的空白。
当时的社会背景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 工业化驱动:国家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甘肃被赋予能源基地职能;
- 教育结构调整:中专教育成为培养一线技术骨干的主要途径;
- 地域需求迫切:甘肃境内铁路、厂矿建设亟需懂测绘、施工的本土人才。
学院初期以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为主,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直接参与兰州钢厂等工地实践,迅速成为甘肃建筑行业的“人才摇篮”。
二、发展阶段与重大转折
学院70余年的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 奠基期(1958-1978):以中专层次教育为主,受政治运动影响一度停办,1973年恢复招生,为甘肃培养了首批系统掌握现代建筑技术的毕业生;
- 转型期(1979-1999):改革开放后,学校增设城市规划、建筑设备等专业,199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奠定升格基础;
- 升格期(2000-2010):2001年经甘肃省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更名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6个高职专业;
- 提质期(2011至今):入选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BIM技术中心、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形成“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
2015年,学院牵头成立“甘肃省建筑职教集团”,整合省内32家企业资源,标志着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
三、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
学院紧扣行业需求构建专业群,重点发展三大方向:
- 土木建筑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突出西北抗震设计与绿色施工技术;
- 设备工程类:暖通空调专业依托甘肃新能源优势,开发地源热泵特色课程;
- 管理服务类:工程造价专业引入BIM软件,实现“算量计价一体化”教学。
特色培养方面,学院与甘肃建投等企业合作“订单班”,针对高原冻土施工、荒漠化防治等地域课题开设专项实训。2020年,其“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社会贡献与区域影响
学院累计为西北地区输送近4万名毕业生,参与多个标志性工程:
- 青藏铁路兰州枢纽站改扩建工程技术团队中,60%骨干为学院校友;
- 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城建设中,学院教师团队完成风沙环境下的地基处理方案;
- 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后,师生参与灾后房屋安全评估,排查建筑2000余栋。
此外,学院承担住建部“西部农牧区危房改造技术导则”编制任务,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甘肃农村住房安全提升工程。
五、文化传承与精神内核
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凝练出“砺志建业、精技筑梦”的校训精神,具体体现为:
- 红色基因:早期校史中“边劳动边学习”的传统演变为现代劳动教育课程;
- 工匠文化:设立“鲁班工匠坊”,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李宏卫担任客座教授;
- 民族特色:在临夏分校开设清真寺建筑维护选修课,培养民族地区专项人才。
校园内保留有1958年建校时的砖砌实训楼,被列为“甘肃省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思政教育的实物教材。
六、未来展望与发展规划
面向“十四五”,学院重点推进三方面建设:
- 数字化升级: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实训平台,开发VR施工安全模拟系统;
- 绿色技术研究:成立“西北寒旱环境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攻关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 乡村振兴服务:开展“千村建筑风貌提升计划”,为甘肃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设计支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学院正筹备开设中亚国家建筑标准双语课程,助力甘肃企业“走出去”。
七、标志性事件与荣誉体系
学院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包括:
- 1977年,承办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建筑施工》教材编写会议;
- 2008年,抗震救灾中被甘肃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
- 2019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
- 2022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装饰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相继获批“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办学实力获得广泛认可。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是一部与西北开发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诗。从黄土地上的简陋校舍到数字化实训基地,从培养泥瓦匠到造就智能建造师,其变迁轨迹深刻诠释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核心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将继续以“筑”为媒,书写陇原大地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2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