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聚焦建设与管理领域的高职院校,其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内核和文化传承的高度凝练。校训不仅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还引领师生在职业发展、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价值追求。通过深入分析校训的内涵,可以清晰看到学校对“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强调,这既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契合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校训的制定通常融合了历史积淀、行业特色和时代精神,反映学校在城市建设、工程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的独特定位。以下将从校训的文本解读、教育意义、实践路径及社会影响等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
一、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文本解读
校训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其语言精练但内涵丰富。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指向品德修养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发展,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深度融合。 1. “德技并修”的深层含义- “德”强调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如诚信、敬业、团队协作等品质,以适应建设行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 “技”突出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学院通过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确保其掌握BIM技术、工程管理等前沿技能。
- 二者“并修”体现均衡发展的教育观,避免重技术轻德育的行业误区。
- 源自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认知的循环过程。
- 在职业教育中,表现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项目化课程、顶岗实习等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校训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契合性
校训的制定与学校的历史沿革、专业设置及行业需求紧密相关。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校训精准呼应了这一定位。 1. 行业特色的体现- 建设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兼具“工匠精神”与“管理素养”,校训中的“技”对应技能精进,“德”涵盖工程伦理与可持续理念。
- 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同时掌握施工规范(知)与现场操作(行)。
- 新时代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校训中的“知行合一”直接呼应这一趋势,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 学校通过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校训精神落地为具体培养方案。
三、校训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校训并非抽象口号,而是贯穿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维路径将校训转化为实际行动。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德育课程:开设《建筑法规》《工程伦理》等,强化职业规范教育。
- 技能训练:建设智能建造实训中心,模拟真实工程场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 举办“匠心文化节”“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营造崇尚技能、重视品德的氛围。
- 通过优秀校友案例宣传,树立“德技双馨”的榜样。
- 与上海建工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践行“知行合一”。
- 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传递行业最新标准与经验。
四、校训对师生发展的引领作用
校训作为精神纲领,深刻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1.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塑造“技术过硬、品德高尚”的职业人格,例如在实习中严守安全规范(德)与高效完成任务(技)。
- 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改造”等公益项目,体现社会责任。
- 教师需兼具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通过下企业锻炼提升“双师”素质。
- 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将“德”的教育融入专业授课。
五、校训的社会影响与行业贡献
校训的辐射力超越校园边界,为行业与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1. 人才输出的成效- 毕业生以“上手快、素质高”受到企业青睐,例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
- 校友在行业中秉持校训精神,推动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 学校依托专业优势参与危房改造、市政规划等项目,践行“知行合一”的服务理念。
- 通过社区培训普及建筑节能知识,体现社会责任担当。
六、校训的与时俱进与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校训的内涵需持续丰富,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 1. 数字化转型的应对- 将BIM、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融入“技”的培养,更新实训设备与课程内容。
- 加强数字伦理教育,确保“德”的范畴涵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在校训中强化绿色建筑、低碳理念,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技能人才。
- 推动“智能建造”与“环境保护”结合的实践项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