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内医大校训沿革)

综合评述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校训“博学、尚行、精诚、至善”,是该校近七十载办学历史与精神文化的凝练与升华。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办学实践,融合了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以及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博学”与“尚行”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治学态度,要求师生既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勇于实践、服务社会的行动力。“精诚”与“至善”则指向更高的精神境界与职业操守,既汲取了“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德精华,又体现了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现代科学精神。这一校训的确立与发展历程,与内蒙古医科大学从初创、发展到壮大的历史轨迹紧密交织,它不仅是引领一代代内医大人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也是学校立足北疆、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坐标,深刻反映了学校在促进民族团结、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所承载的特殊使命与担当。

内蒙古医科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传承


一、 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内涵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校训“博学、尚行、精诚、至善”虽仅八字,却言简意赅,意蕴深远,构成了一个从知识积累到实践应用,再到精神升华与价值追求的完整体系。

博学:此语渊源甚古,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其置于校训之首,奠定了治学的根基。对于医学这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复杂学科而言,“博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医学生乃至全体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医学专业知识本身,而应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

  • 知识的广度:不仅要精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核心知识,还需要涉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乃至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人文学科,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 学习的深度:在广博的基础上,更要深入钻研本专业领域,掌握前沿动态,具备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
  • 文化的厚度: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理解并尊重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民族医学知识(如蒙医学),亦是“博学”在特定语境下的延伸,这对于在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医疗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因此,“博学”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学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视野的开阔。

尚行:“尚”有尊崇、注重之意,“行”即行动、实践。“尚行”直接呼应了“博学”之后的“笃行”,强调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任何理论最终都需要通过临床诊断、治疗操作、公共卫生服务等实践环节来检验和实现其价值。

  • 临床技能的锤炼:医学教育离不开实验室操作、临床见习与实习,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就娴熟的医疗技艺。
  • 服务社会的担当:“行”不仅指专业技能的操作,更包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对于内蒙古医科大学而言,鼓励师生奔赴农村牧区、社区一线,了解民众的健康需求,提供医疗服务,是“尚行”精神的直接体现。
  • 科学研究的应用导向:学校的科研工作也应注重“行”,即面向区域重大疾病防治、民族医药开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实际需求,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尚行”是连接知识与价值的桥梁,是检验“博学”成效的试金石,体现了学校注重实践、服务社会的办学导向。

精诚:这一词汇凝聚了中国传统医德的精髓,典出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指医术精湛,“诚”指品德高尚、心怀诚敬。孙思邈论述:“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此为“精”;“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此为“诚”。将“精诚”纳入校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医学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 医术之“精”:要求医者对待医学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追求更高的专业水准。医学关乎生命,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具备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 医德之“诚”:要求医者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对患者抱有同情关爱之情,能够廉洁行医,真诚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内蒙古地区,这种“诚”也包含了尊重各民族患者的文化信仰和习俗,以真诚的服务促进民族团结。

“精诚”统一了医术与医德,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指明了医学人才成长的道德方向。

至善: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意指最完善的境界,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将其置于校训之末,起到了统领和升华的作用。

  • 对完美医术的追求:医学的发展没有终点,鼓励师生在学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勇攀高峰,为解决医学难题、增进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 对高尚人格的锤炼:不仅追求技术的完善,更追求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
  • 对办学理想的彰显:对于学校整体而言,“至善”体现了其追求卓越的办学理想,旨在建设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培养一流的医药卫生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最终为人类健康事业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而努力。

“至善”是终极目标,为“博学”、“尚行”、“精诚”赋予了方向和灵魂,激励着内医大人永不满足,持续奋进。

“博学”是基础,“尚行”是途径,“精诚”是核心,“至善”是目标。四者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内蒙古医科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标准和精神内核。


二、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内蒙古医科大学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创建、发展与变革,经历了长期的酝酿、提炼与最终确立的过程,深刻烙印着时代和地域的特色。

初创时期的精神萌芽(1956-20世纪末)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内蒙古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建校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内蒙古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学校的首要使命就是为广袤的草原牧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这一时期,虽然可能没有明确提出系统化的校训文字,但办学实践中已然孕育了校训精神的雏形。

  • “博学”与“尚行”的实践体现: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和紧迫的人才需求,学校特别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教师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要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在防病治病的第一线进行教学。这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模式,天然地包含了“博学”与“尚行”的要求。
  • “精诚”品质的时代呼唤: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奔赴偏远牧区、农村的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克服艰苦的环境,更需要具备高度的奉献精神和关爱患者的品德。那种“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赤诚,正是“精诚”精神的生动写照。
    于此同时呢,学校作为内蒙古地区蒙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从一开始就注重蒙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这种对民族传统医学的尊重与挖掘,也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博学”与对待不同文化族群的“诚”意。

可以说,在这一阶段,校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已经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之中,通过一代代师生的实际行动得以彰显和传承。

发展时期的凝练与提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内蒙古医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日趋完善。进入新世纪前后,中国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载体,其提炼和确立工作被提上日程。在这一背景下,内蒙古医学院开始系统总结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

  • 文化自觉与理念梳理:学校回顾了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地区方面所形成的独特传统和优势。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用简洁、深刻的文字表达出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学校 likely 组织了专家学者、师生代表进行广泛讨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医学教育规律、地域特色和时代要求等多个维度进行构思。
  • “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最终确立:经过反复研讨与斟酌,“博学、尚行、精诚、至善”这八个字脱颖而出,获得了广泛认同。它既汲取了中国古代经典的精髓(如《中庸》、《大学》、《大医精诚》),又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特点;既契合了学校作为医科大学的内在要求,又呼应了其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的服务定位。校训的正式确立,标志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明确的价值引领和形象标识。

成熟时期的深化与弘扬(21世纪初至今)

2000年以后,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期。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内蒙古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标志着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办学层次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校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深化,其传播与践行也更为系统化。

  • 与更名和战略发展的结合:更名为医科大学后,学校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如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校训中的“精诚”与“至善”为这些目标注入了质量意识和卓越精神,而“博学”与“尚行”则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校训成为凝聚师生共识、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 融入育人全过程: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将校训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解读校训;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展示校训;在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校训要求;开展以践行校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等。特别是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开展蒙医药文化传承、赴牧区义诊等活动,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变得具体而生动。
  • 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随着学校的发展,其培养的大批毕业生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扎实学识、实践能力、高尚医德和奉献精神,正是校训精神的校外延伸和最好证明,提升了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社会声誉,也使校训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三、 校训与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交融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校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并非封闭的教条,而是与所处的地域文化和不断发展的时代精神紧密交融,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与草原文化、蒙古族医学智慧的融合

内蒙古草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坚韧、崇尚自然的特点。蒙医学作为蒙古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内蒙古医科大学校训精神与这些地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

  • “博学”中的包容性:体现在对蒙医药学这一民族瑰宝的系统研究、传承与发展上。学校建立了完善的蒙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学习掌握蒙西医结合的知识,这种对不同医学体系的兼收并蓄,极大地丰富了“博学”的内涵。
  • “尚行”与“精诚”的草原实践:广袤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实践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学校长期组织师生赴牧区开展巡回医疗、健康普查,这种“马背上的医院”精神,是“尚行”最直接的体现。而在服务牧民的过程中,尊重其生活习惯,运用蒙医药等适宜技术,真诚为各族群众健康服务,则深刻践行了“精诚”的理念。
  • “至善”追求中的地域关怀:学校将解决自治区高发疾病、地方病问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作为“至善”追求的重要方面,其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围绕区域健康需求展开,体现了立足北疆、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

与不同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呼应

校训的解读和实践也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 建设时期:在建国初期和建设时期,校训精神主要体现在艰苦创业、培养急需人才、夯实边疆医疗卫生基础之上,强调奉献与实干。
  • 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校训更加强调“博学”与“精诚”中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以及职业道德建设,以适应医学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新要求。
  • 新时代:在“健康中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至善”的目标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它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全面追求卓越,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于此同时呢,“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发展也对“博学”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


四、 校训的践行与现实意义

校训的价值在于践行。内蒙古医科大学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举措,将“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精神落实在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学校鲜明的文化标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

  •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博学”基础: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开设蒙医药相关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尚行”导向:建设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公共卫生实践基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早期临床接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加强医德教育,铸就“精诚”品格:将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学史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邀请名医大家举办讲座,通过宣誓仪式、榜样宣传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
  • 鼓励创新创业,激发“至善”追求:设立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举办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敢于探索、追求卓越。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 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以身作则,成为校训精神的示范者。学校通过师德标兵评选、教学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恪守“精诚”,追求“至善”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 将校训置于校园醒目位置,利用校报、网站、新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校训故事和践行校训的先进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节、艺术活动、社团活动,营造崇尚学术、勇于实践、真诚友善、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

在社会服务方面

  • 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积极承担公共卫生应急任务,开展对口支援、健康扶贫、巡回医疗等工作,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送到基层和边疆,这正是“尚行”与“精诚”精神最直接的社会体现。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校训“博学、尚行、精诚、至善”,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又如一块磐石,奠定了学校的文化根基。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八字校训将继续激励着内蒙古医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守护健康使命,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医药卫生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追求卓越,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22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4497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