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东培正学院的校名来历有什么渊源(培正校名渊源)

关于广东培正学院校名渊源的综合性评述广东培正学院的校名,并非一个简单的称谓符号,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崇高的教育理想以及鲜明的文化特色。“培正”二字,是这所跨越三个世纪的学府的精神图腾与身份密码,其渊源可追溯至晚清民族危难之际中国近代教育先驱的救国实践。校名的核心意涵植根于中华民族“培材育德,正心修身”的传统教育智慧,是对“培养正直人才”这一教育根本使命的庄严承诺。它直接承袭自其前身——1889年由基督教浸信会人士创建的“培正书院”,标志着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声名显赫的“培正”学脉一脉相承。这一命名,不仅体现了创办者们以教育启迪民智、培育复兴国家之栋梁的宏伟抱负,更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要求相结合,旨在培养既具真才实学、又怀高尚品格的社会中坚。历经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培正”之名始终未改,其内涵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愈发深邃,从早期带有宗教色彩的“培植正义”,扩展到更为普世的“培育正直之人,服务公正社会”。如今,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依然高举“培正”旗帜,将其精神内核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强调“培智”与“正德”并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深入探究“培正”校名的来历与渊源,实质上是在解读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私立教育发展史,是在感悟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薪火相传的育人初心与使命担当。广东培正学院校名来历的渊源探析


一、 时代背景与创校初衷:民族危亡中的教育救国理想

十九世纪末的中华大地,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土崩瓦解,内忧外患交织,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一批有识之士在反思中认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根源在于民智未开、人才不济。于是,“教育救国”的思潮蓬勃兴起,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之一。在这一历史洪流中,基督教各差会也将其传教事业与兴办教育相结合,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萌芽与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广州的一批基督教浸信会华人信徒和西方传教士,深感于启迪民智、培育新式人才的紧迫性,共同筹划创办一所新式学校。他们的初衷,并非仅仅是为了传播教义,更深层次的动力在于回应时代对新型人才的呼唤。他们希望借鉴西方现代教育的模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变革、具备科学知识和健全人格的青年,以期通过人才的成长来挽救民族于危难。这所新学校的诞生,是“教育救国”理念在岭南地区的具体实践,其命名便承载了这一宏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培正”二字的选择,正是在这种救国图强、培育栋梁的强烈愿望中酝酿而生的,它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超越寻常校名的深刻历史意义与时代责任感。


二、 “培正”二字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渊源

“培正”校名,简洁而意蕴深远,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现实的结合。

  • 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培”字,在古汉语中本义为给植物或堤坝垒土,引申为培养、培育、积累之意。如《礼记·中庸》所言:“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强调了对成长中的事物予以扶持和滋养的重要性。“正”字,含义更为丰富,既有“不偏不倚”的中正之意,如《论语·乡党》中“席不正不坐”;更有“正直”、“端正”、“合乎规范与道德”的内涵,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正心”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起点。
    因此,“培正”二字组合,完美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即通过对人的精心培育,使其达到品德端正、行事正直的境界。这体现了创办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 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印记:创办者们身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前沿,其教育理念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他们既尊重并汲取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也认同西方近代教育中强调科学、理性、个性发展的方面。“培正”的愿景,可以理解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框架内,融入了西方对公民素养和科学精神的要求。它旨在培养的“正”,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谦谦君子,更是具备现代学识、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正直”公民。这种融合使得“培正”的内涵超越了单一文化范畴,具备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三、 校名的直接来源:培正书院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广东培正学院校名最直接的来源,便是其前身——创办于1889年的“培正书院”。

“培正书院”的创立,是广州基督教浸信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初,学校可能有过其他暂用名或俗称,但“培正”作为正式校名很快被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选择“培正”为名,清晰地表明了创办者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目标。在创校先贤看来,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植正义,正人心智”,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中对于公义、真理的追求,也与中国古代先哲“止于至善”的教育理想相通。

创校初期,培正书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校址变迁、经费筹措等重重困难。但“培正”之名如同一个精神灯塔,凝聚了一批又一批热心教育的人士。他们筚路蓝缕,艰苦经营,使学校在岭南地区逐渐崭露头角。早期的培正,课程设置上既教授传统的经史子集,也引入西方算学、格致(物理、化学)、外语、体育等新式学科,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这种办学实践,正是“培正”理念的具体化——在夯实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正书院在清末民初迅速崛起,成为华南地区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培养了大量杰出校友,被誉为“名侨校”,这无疑证明了“培正”这一命名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


四、 历史沿革中“培正”之名的坚守与演变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东培正学院(及其前身)也随着时代浪潮几经沉浮,但“培正”之名却始终得以保留和传承,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 民国时期的巩固与辉煌:进入民国后,培正学校(此时已包括中学、小学等)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声名远播,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侨子弟回国就读。“培正”品牌不仅在国内教育界树立了标杆,在东南亚乃至美洲的华侨社区中也享有极高声誉。这一时期,“培正精神”被进一步提炼和弘扬,通常被概括为“至善至正”,这直接源自校名,并将“正”的理念提升到追求完美境界的高度。
  • 抗战烽火中的迁徙与坚持: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保存教育火种,培正学校被迫多次迁徙,辗转于广东内地乃至澳门、香港等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依然坚持办学,弦歌不辍。“培正”的旗帜飘扬在哪里,哪里就有求知的课堂和民族的希望。这段历史极大地丰富了“培正”的内涵,增添了坚韧不拔、爱国奉献的悲壮色彩。
  • 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整与整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面临重大调整。培正学校于1952年与其他学校合并,校名一度变更。尽管作为独立实体的“培正”暂时隐没,但其优良的传统、办学经验和校友网络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民办教育政策的松动,恢复“培正”校名的呼声日益高涨。
  • 复名与升格:广东培正学院的成立:199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海外内外培正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培正”之名得以恢复,学校定名为“私立培正商学院”。这标志着“培正”教育血脉的重新接续。1996年,学校更名为“广州培正商学院”。2005年,学校迎来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正式定名为“广东培正学院”。从“书院”到“商学院”再到“学院”,名称后缀的变化反映了学校办学层次和规模的拓展,但核心的“培正”二字始终未变,彰显了对其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核的坚守。


五、 “培正”精神的当代诠释与教育实践

进入新世纪,广东培正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扬“培正”精神,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

在办学理念上,学校始终坚持“培智”与“正德”并重。所谓“培智”,即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致力于传授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所谓“正德”,则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品行端正之人。

学校将“培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校训“培智正德”直接点题;校徽设计中往往蕴含对“正”的象征性表达;校园内建有“至善亭”、“正德路”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师生“培正”的初心。学校还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文化节、志愿服务等活动,潜移默化地浸润和塑造学生的品格。

面对全球化挑战,广东培正学院拓展了“培正”的国际化内涵。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他们未来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正直”中国青年的风采。

广东培正学院的校名“培正”,其渊源深远,它萌芽于晚清民族救亡图存的激荡岁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直接诞生于近代教育先驱创办“培正书院”的实践。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教育理想的结晶,一份精神传统的承载。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培正”二字所代表的“培养正直人才”的核心使命从未动摇,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最初的书院到如今的本科院校,变的是办学规模和层次,不变的是对“至善至正”价值追求的一以贯之。今天,当人们提及广东培正学院,首先想到的便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育人特色,而这正是其校名悠久渊源与丰富内涵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42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3761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