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昌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南昌大学校训详解)

关于南昌大学校训的详细阐述:综合评述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不仅是镌刻于校园醒目处的八个大字,更是这所赣鄱大地最高学府近百年办学精神与文化底蕴的高度凝练。这八字校训,深刻融合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追求,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格物致新”源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体现了对客观真理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学校治学研理的根基与路径;而“厚德泽人”则彰显了中华文化中修身养性、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道德理想,是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与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指明了南昌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既要求师生具备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更要求他们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解读“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深厚意蕴,不仅是对南昌大学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梳理,更是理解其在新时期肩负的使命、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的一把钥匙。它激励着一代代南大人砥砺前行,为区域与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下面呢将围绕校训的语义溯源、内涵解析、与办学实践的结合及其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南昌大学校训的语义溯源与文化根基

要深刻理解南昌大学的校训,首先必须追溯其词语的本源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并赋予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格物致新”的源与流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礼记·大学》。该篇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路径。其中,“格物”位居“八条目”之首,是基础与起点。历代学者对“格物”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核心精神是相通的: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律。朱熹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强调通过深入探究具体事物来获得知识(致知)。王阳明则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格物”是端正心中意念。

南昌大学校训将“致知”创新性地发展为“致新”,这是一个关键的现代转化。“致知”侧重于获取既有的知识,而“致新”则更进一步,强调在“格物”即探究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开拓,追求创新,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这精准地把握了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科技创新与知识创造。
因此,“格物致新”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实践、探究真理的理性精神,又鲜明地体现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厚德泽人”的道与义

“厚德”一词,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周易》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大地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效法大地,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奠定了中华民族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德”是立身之本,也是成事之基。

“泽人”意为施恩惠于人,使他人受到益处。它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利他思想和济世情怀。将“厚德”与“泽人”相连,清晰地表明,积累深厚的德行并非最终目的,其价值在于能够惠及他人、贡献社会。这与现代高等教育所强调的“服务社会”功能高度契合,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并且要将才学与德行用于造福人民。

南昌大学的校训巧妙地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对话和融合。“格物致新”偏重于“治学”,是求知问道的方法论;“厚德泽人”偏重于“育人”,是价值追求的终极观。二者一外一内,一术一道,共同构筑了南昌大学完整的精神大厦。

“格物致新”的深层内涵与实践要求

“格物致新”作为校训的前半部分,集中体现了南昌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核心要求。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具体、深刻且多层次的内涵。

  • 求真务实的基本态度:“格物”首先要求的是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它倡导师生在面对任何学问或问题时,都要沉下心来,深入实际,探究其内在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反对浮夸、臆断和浅尝辄辄止。在科学研究中,这意味着要尊重实验数据,遵循学术规范;在学习中,意味着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精神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坚实基础。
  • 探索创新的核心动力:“致新”是“格物”的必然延伸和更高要求。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知识创新的引擎。“致新”鼓励师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拘泥于陈规,要敢于对现有知识体系提出疑问,敢于挑战学术前沿的难题,敢于在交叉学科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它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上,也体现在应用技术的发明创造上,还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思想、新观点的涌现上。
  • 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格物致新”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并非书斋里的冥思苦想,而是要求将探究所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南昌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将学术科研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正是“格物致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 跨学科融合的视野: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背景下,“格物”的对象往往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格物致新”要求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融合的能力。通过不同学科思维与方法的碰撞,更有可能产生原创性的、革命性的“新”知。

因此,对于南昌大学的每一位师生而言,“格物致新”意味着要成为一名脚踏实地的探索者和永不停歇的创新者。它要求在教学、科研和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注入求真与创新的灵魂。

“厚德泽人”的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

如果说“格物致新”关乎才能与学识,那么“厚德泽人”则直指心灵与品格。它明确了南昌大学“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 修身立德是根本:“厚德”是“泽人”的前提。大学教育,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校训要求将道德修养置于个人成长的首位。这包括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心。学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活动、师德师风建设等多种途径,营造崇尚品德、砥砺情操的良好氛围,引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服务奉献是归宿:“泽人”是“厚德”的目标和外在显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校训引导师生树立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它鼓励学生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大学作为社会良心和动力站的责任担当。
  • 人文关怀的体现:“泽人”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它要求师生不仅关注自身的成就,更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关怀自然。在大学校园内部,这体现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互助;在社会层面,则体现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利用专业知识回馈社会。
  • 引领风尚的使命: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思想文化的高地,大学对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南昌大学通过践行“厚德泽人”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对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厚德泽人” thus 为南昌大学的学术追求注入了价值的灵魂,确保“格物致新”所创造的成果能够用于正途,真正造福于人类,使大学的教育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校训与南昌大学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大学日常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南昌大学的“格物致新,厚德泽人”并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教条,而是渗透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将校训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对应“格物致新”),也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开设大量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类课程(对应“厚德泽人”)。在第二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行合一”,感悟“服务社会”的责任。

在科学研究导向中:南昌大学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技术、生物学与医学等优势特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这本身就是“格物致新”的体现。
于此同时呢,学校强调科研伦理和社会责任,鼓励师生开展有益于环境保护、人民健康、社会进步的研究,使科研成果能够“泽人”,例如在食品安全、疾病防治、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贡献。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校训对教师提出了双重标准。一方面,要求教师是本学科领域“格物致新”的先行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是“厚德”的楷模,恪守师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通过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标识。通过校史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和诠释校训精神。校园内的建筑、景观、文化活动也常常融入校训元素,使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社会服务互动中:南昌大学积极发挥智力优势,服务江西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咨询、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将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正是“格物致新”成果最终实现“厚德泽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时代价值与永恒意义

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奋力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南昌大学的校训“格物致新,厚德泽人”愈发彰显出其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的时代价值。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核心战略。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格物致新”所倡导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正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科技强国所亟需的核心品质。
于此同时呢,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仅需要物质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道德力量的引领。“厚德泽人”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道德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从高等教育发展层面看,当今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南昌大学的校训与此世界潮流高度吻合。它提醒我们,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格物致新),更要有一流的文化品格和社会贡献(厚德泽人)。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必须坚守大学的立德树人根本,防止陷入纯粹技术功利主义的陷阱。

从个人成长层面看,在知识爆炸、信息多元、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持续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格物致新),同时,也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厚德泽人)。校训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即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格物致新,厚德泽人”这八字校训,既是南昌大学历史的沉淀,也是面向未来的承诺。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如同一面旗帜,凝聚着全体南大人的精神力量;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学子的心田,期待他们成长为栋梁之材,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母校的华彩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4477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03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