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沈阳音乐学院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沈阳音乐学院建校时间)

关于沈阳音乐学院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沈阳音乐学院的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938年,这一年份的确立是基于其前身——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发起并创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的成立时间。
因此,1938年是沈阳音乐学院办学历史的源头。理解这一建校年份,必须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即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危急存亡之秋。当时,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抗战所需的文艺骨干,用艺术作为武器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建了这所充满使命感的艺术学府。它的诞生,并非寻常教育事业的铺展,而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宏大叙事中关键的一环,其基因里深深镌刻着“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红色血脉。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鲁艺”历经辗转,最终在东北解放后于1948年迁至沈阳,并在此后的院系调整与发展中,于1958年正式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
因此,学院的历史是一部从延安窑洞走向东北黑土地,从战火纷飞的革命文艺摇篮发展为现代化专业音乐高等学府的壮丽史诗。其1938年的建校起点,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历史厚重感和精神底蕴,使其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鲜活坐标。

烽火摇篮:延安“鲁艺”的创建与使命(1938-1945)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仅仅依靠军事斗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文化军队,与拿枪的军队并肩作战。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考下,创建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被提上了紧要议程。

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联名发出《创立缘起》,正式提议在延安创办一所艺术学院。这一倡议得到了文艺界人士的热烈响应。同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窑洞的艰苦环境中宣告成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学院题写了校名,并确立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学院最初设有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又增设文学系。其办学方针非常明确,即:“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

延安“鲁艺”在这一时期的办学特点极其鲜明:

  • 紧密结合战争需要:教学与创作完全服务于抗战。师生们不仅学习专业技巧,更直接投身于前线宣传、群众动员工作。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戏剧、版画,如《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就是在“鲁艺”产生的伟大作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 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鲁艺”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面向大众。师生们经常下乡、下部队,向民间艺术学习,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实践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艰苦条件下的学术坚持:尽管物资极度匮乏,住窑洞、吃小米,但“鲁艺”汇聚了当时中国一大批最优秀的文艺家和理论家,如周扬、沙可夫、吕骥、冼星海、贺绿汀、何其芳等,形成了严谨而又活泼的学术氛围,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文艺中坚力量。

这八年的延安时期,是沈阳音乐学院历史的光辉起点。它不是在和平书斋中诞生的象牙塔,而是在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中锤炼出的革命文艺堡垒,这决定了它此后八十余年办学精神的核心底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战略转移:从延安到东北的征程(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共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大批干部和军队开赴东北,其中就包括“鲁艺”的师生队伍。1945年底至1946年初,“鲁艺”奉命组建工作队,分批离开延安,经过长途跋涉,前往东北。

这支文化队伍在吕骥、张庚等带领下,穿越封锁线,历经艰辛,最终抵达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在东北期间,他们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先后参与组建或更名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牡丹江鲁艺文工团”等机构,继续以文艺为武器,投身于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洪流之中。他们创作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以及大量反映土改、支前的音乐作品,为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鲁艺”虽然失去了在延安时的固定校舍,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战时文工团的形态,但其核心的教学与创作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他们吸收了丰富的东北民间艺术营养,其艺术风格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稳定的办学环境成为可能。1948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恢复建立一所正规的艺术学院,以适应新中国建设对高级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原“鲁艺”的各支队伍陆续汇聚沈阳。以此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这是“鲁艺”精神在东北的重新集结和巩固,也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最终定名和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从黄土高坡到白山黑水的战略转移,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更是学院服务对象和使命的一次重要拓展,从 primarily 服务于战争转向了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扎根黑土:东北鲁艺时期与沈阳音乐学院的独立建院(1949-195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同样被提上重要日程。1949年10月,“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开始正规化办学。学院下设戏剧部、音乐部、美术部等,规模较延安时期有了显著扩大。这一时期,学院的任务是培养为建设新东北、新中国服务的文艺干部。

在1950年代初期,新中国参照苏联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旨在建立专业门类齐全、分工明确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这一调整的一部分,“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的各个专业部门开始酝酿独立建院。1953年,学院的音乐部首先从“东北鲁艺”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东北音专”)。这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标志着其音乐教育开始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

“东北音专”时期,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 师资队伍的壮大:汇聚了李劫夫、霍存慧、丁鸣、秦咏诚、雷雨声等一批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和教育家,他们既是教学骨干,也是创作主力。
  • 教学体系的完善:在继承“鲁艺”重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同时,系统引入了西欧古典音乐和苏联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从附中、大专到本科(后期)的完整音乐教育体系。
  • 创作成果的涌现:师生们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器乐曲《欢乐的草原》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东北音专”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艺术实践等方面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批准,1958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这一更名,不仅确立了其作为东北地区最高音乐学府的地位,也使其办学历史正式接续到1938年创建的延安“鲁艺”,完成了从革命文艺摇篮到现代专业音乐学院的华丽转身。

薪火相传:沈阳音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1958年至今)

自1958年独立建院以来,沈阳音乐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它既经历了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曲折历程,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后艺术教育大发展的春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植根于“鲁艺”传统的红色基因始终是学院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在数十年的发展中,沈阳音乐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 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入研究与传承: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民族(如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民间音乐资源(如东北民歌、二人转、鼓吹乐等),学院建立了系统的采风、研究、教学和创作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
  • 作曲与理论研究的雄厚实力:学院在作曲、音乐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上持续发力,产生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和音乐作品,培养了大量优秀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 表演艺术的实践与创新:学院的钢琴、声乐、民乐、管弦等表演专业实力突出,师生在国际国内重要比赛中屡获大奖。学院拥有沈阳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等实践平台,艺术活动活跃。
  • 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学院构建了涵盖附中、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以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音乐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音乐教育中心。

进入21世纪,沈阳音乐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如音乐科技、艺术管理、音乐治疗等,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学院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所世界知名音乐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提升了国际化办学水平。
于此同时呢,学院始终不忘“鲁艺”初心,坚持开展“艺术惠民”等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基层,让高雅艺术走近普通百姓,继续践行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沈阳音乐学院的建校史,是一部与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发展史深度融合的壮丽史诗。其1938年源于延安“鲁艺”的起点,赋予了它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从延安到沈阳,从战争到和平,从“鲁艺”到“沈音”,名称和地点在变,但那种植根生活、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鲁艺精神”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今天,当人们漫步在沈阳音乐学院的校园里,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延安窑洞的炽热温度和历史回响。这座学院不仅是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更是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和革命精神的文化丰碑,它将继续在新时代的乐章中,奏响属于自己的强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10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