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师范大学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上师大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上海师范大学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上海师范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演进历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其创始人与前身的历史脉络,并非由单一的个人或事件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由政策引领、资源整合与时代需求共同塑造的复杂过程。若要追溯其源头,我们必须将视野置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之下。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原有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重组,并建立了一批新的专门性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正是在这一浪潮中应运而生。
因此,其“创始人”更应被理解为一个集体性的概念,即当时负责华东地区教育规划与实施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其决策层,是时代使命与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学校的“前身”,则是一个多源汇流的结构,主要由两大骨干力量构成:一是成立于1954年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最早成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为中学培养师资;二是1955年成立的上海第二师范专科学校。这两所师专于1956年合并,并与其他一些教育单位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的前身主体)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上海师范大学的渊源,体现的是新中国初期对师范教育体系进行战略性布局的成果,其历史是一部从专科起点,通过合并壮大,逐步迈向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史。


一、 时代召唤与奠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创立(1954年)

上海师范大学的历史起点,普遍定位于1954年。这一年,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展开,对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中等教育师资的需求变得空前巨大。原有的综合性大学教育体系已难以满足这种规模化、专门化的人才培养要求。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政策,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加强师范教育,建立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为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提供稳定、合格的师资来源。

在这一宏观政策指引下,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后为上海市教育局)积极筹划,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专门培养初中师资的学校。于是,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于1954年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标志着上海拥有了第一所由新中国自行建立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启了上海高等师范教育独立发展的新篇章。学校最初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基础学科科系,校址选在了上海西区的漕河泾地区(即今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的一部分)。首批学生和教师,部分来自其他高校的相关科系调整,部分则是新招聘的优秀人才。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创立,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中学教育输送了第一批由新中国自己系统培养的专科层次师资,缓解了当时的师资短缺压力。

初创时期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虽然规模不大,条件艰苦,但其办学目标明确,即紧紧围绕中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都紧密结合中学教材和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这一时期的办学实践,为日后上海师范大学形成的重视基础教育、强调师范特色的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 资源整合与壮大:上海第二师范专科学校的并入与上海师范学院的成立(1955-1958)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成功创办,初步验证了独立设置师范院校政策的有效性。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和文教中心之一,对师资的需求仍在持续增长且日趋多元化。为了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并可能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互补,仅仅一年之后,即1955年,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成立上海第二师范专科学校。这所新学校的建立,进一步充实了上海高等师范教育的力量。

两所师范专科学校并存的局面持续了一年左右。为了提高办学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1956年7月,经高等教育部批准,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与上海第二师范专科学校进行了合并,校名仍沿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但办学规模和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次合并是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资源整合,使得学校的学科覆盖面更广,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为升格为本科院校准备了条件。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师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创办本科层次的师范学院被提上日程。在合并后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经过紧张的筹备,1958年,学校迎来了历史性的飞跃——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并报请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师范学院。这一更名不仅仅是学校层级的提升,更意味着学校办学使命的深化:从主要为初中培养师资,扩展到为完全中学(高中)培养更高水平的师资,并开始承担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任务。上海师范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正式跻身于本科高等师范院校的行列。

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除原有的专科专业陆续开设本科班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系科。
于此同时呢,学校从上海乃至全国引进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充实了师资力量,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氛围。


三、 曲折前行与新的融合:上海师范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等校的变迁(1958-1972)

1958年至1966年间,上海师范学院进入了稳步发展期。学校在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受严重冲击,上海师范学院也不例外。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招生工作停止,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这一时期,上海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1972年,作为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调整”的一部分,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原名华东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成立于1953年,主要负责在职教师的进修与培训)等数所院校的实体被合并,组建了新的“上海师范大学”。这次合并的范围远超1956年两所师专的合并,涉及不同类型的教育院校,意图形成一所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由于合并是在非正常的政治环境下进行的,且各校原有基础、办学传统差异较大,实际的融合过程充满挑战,并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的整合效果。

尽管如此,这次合并客观上使得学校的学科体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特别是体育学科的融入,为日后上海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特色发展埋下了伏笔。上海教育学院的并入,则强化了学校在职后教师培训方面的功能与责任。这段曲折的历史,反映了学校命运与国家政治风云的紧密关联,也展现了其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动荡中保根基的韧性。


四、 恢复与振兴:拨乱反正与“上海师范大学”校名的确立(1972-1984)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领域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根据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方针,之前被合并的一些院校开始重新独立办学。上海体育学院从上海师范大学分离出去,恢复独立建制。

与此同时,保留“上海师范大学”校名的学校主体,其前身核心依然是原上海师范学院,并整合保留了部分原上海教育学院的功能与资源。学校的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恢复高考后的招生培养、重建师资队伍、修复教学设施、重整学科体系上来。广大教师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教学科研活动重新活跃起来。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定位,并使其校名更准确地反映其历史沿革和学科优势,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学校于1984年将校名正式确定为上海师范大学。这一校名的最终确定,并非一个全新的开始,而是对以原上海师范学院为主体、并融汇了其他教育资源的办学实体的历史性确认。它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以“师范大学”为旗帜,追求更高水平、更综合性发展的新阶段。从此,“上海师范大学”这个名字承载着数十年的办学积淀,开启了迈向现代化师范大学的征程。


五、 迈向综合性师范大学:世纪之交的拓展与深化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师范大学在稳固师范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需求,拓展学科领域,向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方向迈进。

  • 学科建设的多元化: 学校在保持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传统基础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等非师范类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立,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优化了学校的学科生态。
  • 办学层次的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显著增加,覆盖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壮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能级,使其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重要的教师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校区建设与资源整合: 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学校在奉贤区开辟了新的校区,形成了徐汇、奉贤两校区并举的办学格局。
    除了这些以外呢,2000年前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些部属院校划归地方管理,上海师范大学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整合了部分相关教育资源,壮大了自身实力。

这一时期的发展,使上海师范大学彻底摆脱了单一师范学院的面貌,成长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理工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六、 薪火相传:精神的延续与实体的回归

在叙述上海师范大学主体发展脉络的同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插曲值得铭记,它进一步说明了学校历史的复杂性。1994年,为了更好地承担上海市基础教育师资和干部的培训任务,经批准,以原并入上海师范大学的相关资源为基础,恢复了上海教育学院的独立建制。恢复后的上海教育学院专注于在职教师、校长的学历提升和专业发展培训,与主要从事职前培养的上海师范大学形成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进入21世纪,为了优化上海市教师教育资源的配置,形成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整体系,1997年才由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合并升格而成的上海师范大学(为避免混淆,常被称为“第二工业大学”校区,但其师范专业渊源清晰),与主体发展的上海师范大学以及恢复建制的上海教育学院,再次面临整合。最终,经过上级部门的统筹规划,于2003年左右,相关的师范类院系和资源再次进行了调整与融合,进一步强化了今日上海师范大学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功能。这一过程,体现了政府对教师教育体系整体规划的深思熟虑,也使得上海师范大学的师资培养链条更为完整,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发展,形成了贯通式的服务体系。

这段历史表明,上海师范大学的谱系中,上海教育学院的精神与传统虽历经分合,但最终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了学校发展的血脉,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渊源关系,使得上海师范大学在承担上海市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具有了独特的历史责任感和综合优势。

从1954年漕河泾畔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到如今拥有两个美丽校区、学科门类齐全的上海市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走过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历程。其创始人并非某一位具名的先贤,而是那个百废待兴、尊师重教的时代,是新中国发展师范教育的坚定国策,是华东及上海地区教育管理者的远见卓识与辛勤耕耘。其前身则是一个动态的、多源的构成,始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与上海第二师范专科学校的合并,历经上海师范学院时期的夯实基础,又在特殊的年代与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等有过深度的交融,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凝练成“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名,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不断吸纳新的力量。这段历史,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奋斗史,是一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彰显师范教育初心与使命的传承史。今天的上海师范大学,正继承着这份深厚的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继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173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9884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