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大同师专建校史)

关于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校时间,需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中进行梳理与界定。该校并非在一张白纸上凭空建立,其根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叶中国近代教育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之中。普遍公认的建校年份为1913年,其最初的名称为“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一创校时间点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正处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国肇始之初,全社会寻求变革、“教育救国”理念深入人心的关键时期。当时的山西,在地方执政者的推动下,兴办新式学堂成为风尚,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式师资与人才。将校址设于大同这一晋北重镇,不仅着眼于其悠久的文化积淀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更肩负着开启民智、振兴边疆教育的特殊使命。从“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到后续历经“山西省立大同师范学校”、“大同师范学校”等演变,直至升格为“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所学校的百年发展史,恰恰是中国师范教育从初创、发展到改革、转型的一个微观缩影。它见证了晚清、民国到新中国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变迁,其每一次名称的更易与办学层次的提升,都深深烙上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教育政策调整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印记。
因此,理解其建校背景,不能孤立地看待1913年这个单一时间点,而应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山西地方教育发展以及师范教育体系演变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下,方能准确把握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价值。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渊源与沿革

要深刻理解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校历程,必须将其置于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与山西地域社会变迁的双重背景之下。其发展脉络清晰,阶段分明,每一个转折点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



一、 肇始之源:近代教育思潮与山西新学兴起(1913年建校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一系列社会变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体系。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成为朝野共识,“教育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师范教育作为“群学之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梁启超等人极力倡导“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山西由于其相对稳定的环境和主政者对教育的重视,成为新式教育实践较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是北方军事重镇和商贸枢纽。选择在大同设立省立师范学校,具有战略性的考量:

  • 开启民智,巩固边疆: 晋北地区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处,文化教育相对滞后。在此设立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当地师资,普及新式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融合具有深远意义。
  • 响应国策,培养师资: 民国初年,中央政府虽动荡,但兴学令仍陆续颁布。山西省积极推行义务教育计划,急需大量受过系统训练的小学教师。设立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迫切需求,为晋北地区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 依托旧制,转型新建: 学校的创立并非完全从零开始,有时会利用原有的书院、学宫等教育机构的基础进行改造。大同原有的文化教育积淀为新式师范的创办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文条件。

因此,1913年,“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诞生,是时代召唤、政策推动与地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志着晋北地区现代师范教育的正式开端。



二、 岁月峥嵘: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1913-1949)

从1913年建校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同师范学校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动荡岁月,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着教育薪火。

初期建设与规范(1910年代末-1930年代中期): 学校创立后,逐步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兼顾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科学知识,强调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课程。招生范围主要面向雁北各县,培养目标明确为合格的小学教员。这一时期,学校虽规模有限,但办学逐渐步入正轨,为地方教育输送了第一批新式师资,成为晋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战争阴霾与流离办学(1930年代末-1940年代中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同及周边地区沦陷,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为保存教育力量,师生可能被迫迁徙流离,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不屈精神。这段经历也成为学校校史中悲壮而难忘的一页。

战后恢复与调整(1945-1949): 抗战胜利后,学校着手复员与重建,试图恢复战前办学水平。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争再次影响了教育的稳定发展。直至1949年大同解放,学校才真正迎来了获得新生的历史契机。



三、 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与成长(1949-1978)

1949年之后,学校被新中国政府接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接管改造与向工农开门: 学校遵循新中国教育方针,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肃清旧的教育思想,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招生政策向工农子弟倾斜,使更多劳动人民子女获得了接受师范教育的机会。学校名称也相应变更为“山西省大同师范学校”。

学习苏联模式与体系建设: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系统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师范教育体系得以进一步规范,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大纲教材都进行了统一调整,强调教育的政治性、计划性与实用性。大同师范学校在这一背景下,办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政治运动中的波折: 在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教育系统受到巨大冲击,师范教育亦不能幸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招生培养工作一度中断或畸形发展,学校经历了曲折甚至倒退。但即便在困境中,许多教育工作者仍坚守岗位,力所能及地维持着学校的运转。



四、 改革春风:从中师到高专的跨越(1978-2018)

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带来了第二个春天,大同师范学校也进入了恢复、发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

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 高考制度恢复后,师范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大同师范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招生和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改革开放初期基础教育的大发展培养了数量可观、质量可靠的师资力量。这一时期的中等师范教育以其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基本功扎实而著称。

探索转型与层次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学历和要求也随之提升。原有的中等师范教育层次已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进入21世纪,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合并、升格或撤销的进程。大同师范学校也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可能通过与其他院校合并、挂靠培养、举办高职班等多种形式,为提升办学层次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升格专科与崭新起点: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积极的筹备,在国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依托大同师范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实力,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最终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这一决定通常是在2010年代后期(具体批文时间可能为2018年或相近年份),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历史性飞跃,从传统的中等师范教育迈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阶段。



五、 迈向新高:高等专科学校时期的新使命(2018年至今)

升格为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学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和历史使命。

定位转变与内涵建设: 学校从主要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转变为培养专科层次小学、幼儿教育师资以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其他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这一定位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训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和内涵建设。

拓展专业与服务地方: 在坚守师范教育主责主业的同时,学校可能结合大同市及晋北地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适时拓展非师范类专业,如文化旅游、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现代服务等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和适应性。

挑战与机遇并存: 新时期,学校面临着全国师范教育体系调整、生源变化、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
于此同时呢,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需要在继承百年师范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才能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建校时间根植于1913年“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创立。其百年校史,是一部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同频共振的奋斗史,是一部从筚路蓝缕到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史,更是一部矢志不渝服务于国家与地方基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奉献史。从民国初年的艰难创业,到抗战时期的弦歌不辍,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成长,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直至新时代的升格转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铭刻着时代烙印,彰显了师范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作为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它正承载着新的历史重任,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其育人华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41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99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