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重庆大学哪一年成立建校的(重庆大学建校时间)

关于重庆大学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重庆大学的成立,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其建校年份明确为1929年。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简单的历史时间点记录,而是深刻烙印着时代变革、区域发展需求与一代先贤教育救国宏愿的厚重印记。回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特别是在广袤而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现代高等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振兴、区域的开发,亟需本土化高级人才的支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李奎安、朱之洪、沈懋德为代表的一批巴渝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开启了创办重庆大学的宏伟事业。1929年的正式建校,因此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诞生,更象征着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肇始,体现了重庆这座城市主动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强烈自觉与担当。从最初的文、理两科预科起步,到随后迅速发展成为设有工学院、理学院的综合性大学,重庆大学在创立之初就确立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崇高办学宗旨。这一宗旨与1929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紧密相连,奠定了学校此后近一个世纪发展的精神基石与价值追求。理解1929年这个建校年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重庆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基因——那就是扎根巴渝大地,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培养卓越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为区域和国家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因此,1929年,是重庆大学历史的原点,也是其精神传统不断生发与绵延的起点。


一、 时代背景与创校动因

要深刻理解重庆大学为何在1929年成立,必须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进行审视。彼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未立即迎来和平与强盛,反而陷入了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动荡局面。也正是在这黑暗与迷茫交织的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思潮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呼声此起彼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的共识。他们坚信,唯有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现代知识的新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积弱的命运。

具体到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当时重庆属四川管辖),其处境尤为特殊。一方面,这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形封闭、交通不便以及长期的政治边缘化,该地区的现代工商业和高等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沿海沿江地区。直至二十年代末,整个四川尚无一座具备相当规模的现代大学,本地学子若想接受高等教育,不得不远赴北平、上海甚至海外,成本高昂,困难重重。这严重制约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1927年,重庆实现市政改组,正式建市,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工、商、理、医等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重要港口,其地位日益凸显。开发四川、建设西南的宏大愿景,如果缺乏本土高等教育机构的智力支持,将无异于空中楼阁。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现实需求驱动下,创办一所属于重庆、属于四川自己的大学的构想,逐渐从民间议论上升为实际行动。

当时,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庆地方贤达,如李奎安、朱之洪、温少鹤、汪云松、沈懋德等,成为了创校运动的核心推动力量。他们或为著名绅商,或为教育名家,或为留洋归国的学者。他们深刻洞察到时代的需求,并以非凡的魄力和奉献精神,投身于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他们不仅积极奔走,联络各方,筹措经费,更在办学理念上达成了高度一致,即要创办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大学,尤其要侧重于当时国家建设急需的理工科领域,以应“实业救国”之急需。

1928年春,筹建重庆大学的动议得到川东善后会议(一种地方议事机构)的正式支持,并成立了筹备会。随后,筹备人员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包括勘定校址(最初选定在菜园坝,后迁至沙坪坝)、募集资金、延聘师资、制定章程等。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各项条件基本成熟,遂决定于1929年秋季正式开学。由此可见,1929年这个时间点的确立,是时代呼唤、地域需求、贤达推动以及具体筹备工作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合力作用的产物。


二、 创校历程与早期发展(1929-1935)

1929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临时校舍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标志着学校的正式成立。首期招收文、理两科预科生,为将来设立本科打下基础。创校之初,条件极为艰苦,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自筹,校舍也十分简陋。但即便如此,学校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严格的招生标准和教学要求,体现了创办者们对教育质量的重视。

学校的领导机构也迅速建立起来。由热心教育的地方人士和专家学者组成了校董会,负责学校的大政方针和经费筹措。首任校长(或称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由刘湘(时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政府主席)挂名,实际校务则由常务委员沈�ad等负责。这种安排既借重了地方军政长官的影响力以获取支持,又保证了教育家治校的独立性。

创校伊始,重庆大学就明确了其办学宗旨,即“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这十六字宗旨内涵深刻:

  • 研究学术:强调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之地,更是探索真理、发展学问之所,奠定了学校的学术导向。
  • 造就人才:明确了大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
  • 佑启乡邦:突出大学服务地方、促进区域发展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强烈的本土关怀。
  • 振导社会:赋予大学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的文化使命,展现了宏大的理想抱负。
这一宗旨成为重庆大学绵延至今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学校的稳步发展,单一的预科教育已不能满足需求。1932年,学校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四川省政府批准重庆大学成立为大学,并增设工学院。首批设立的工科系包括土木工程系和采冶工程系,紧贴四川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的需要。1933年,理学院也宣告成立,初设数学系和化学系。至此,重庆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办学格局,标志着其从一所预备性质的学校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工业大学迈出了关键一步。

早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经费紧张、校址狭小等问题制约了学校的扩张。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方努力,1933年,学校决定将主体迁至沙坪坝新址。沙坪坝地处重庆近郊,环境清幽,地域开阔,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迁校沙坪坝是重庆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战略决策,为日后成为“沙坪坝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

到1935年,重庆大学已初具规模,拥有工、理两个学院,数个学系,在校学生人数逐步增加,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吸引了一批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学成归来的学者任教。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也日趋完善。这一阶段的艰苦创业,为重庆大学在接下来的抗战时期迎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抗战时期的重大发展与国立化(1935-1949)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躲避战火,开始了大规模的内迁。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成为了内迁院校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机遇,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大学的发展。

一大批学术精英随着内迁潮来到重庆,其中许多著名学者受聘于重庆大学任教或讲学,使得学校的师资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质的飞跃。
例如,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何鲁、物理学家郑衍芬等人都曾在此时期与重庆大学结缘。这些学者的到来,不仅充实了教学力量,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研究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自身也在积极扩充学科门类。商学院、医学院等学院相继成立,使得学校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到四十年代初,重庆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六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备。

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学校的国立化。1942年,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省立重庆大学正式改为国立重庆大学。这一转变意味着学校办学经费开始由中央政府拨付,其地位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确认,有助于学校获得更稳定的资源支持和更高的发展平台。国立化是重庆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抗战时期,重庆大学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坚持教学和科研,为战时大后方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学校也成为了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堡垒。尽管条件艰苦,时常面临日军轰炸的威胁,但师生们同仇敌忾,弦歌不辍,书写了学校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部分内迁院校复员东归,但重庆大学在此期间积累的师资、设备和办学经验得以保留,为其在战后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49年,国立重庆大学已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


四、 建国后的调整与改革开放后的新征程(1949年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了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并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的时期。重庆大学也经历了这一深刻变革。

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重庆大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文、理、商、法、医等学院被调整出去,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四川财经学院等院校,或支援了其他大学。
于此同时呢,重庆大学保留了工科主体,并并入了一些其他院校的工科系科,被定位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主要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这次调整使得重庆大学的办学特色更加聚焦于工程技术领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综合性大学的底蕴。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作为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基地,重庆大学为中国的工业发展,特别是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重庆大学也进入了恢复、发展和提升的新阶段。学校逐步重建了理、文、经、管、法等学科,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回归和迈进。1996年,重庆大学通过立项审核,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国家层面的重点支持序列。

进入21世纪,重庆大学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0年,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了新的重庆大学。这次合并显著增强了学校的学科实力,特别是在建筑、土木、城市规划等传统优势领域,使其力量更为雄厚。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跻身于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一梯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重庆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其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


五、 历史回响与精神传承

从1929年在菜园坝蹒跚起步,到如今屹立于沙坪坝畔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走过了近一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1929年的建校,不仅是一个时间起点,更是一种精神传统的开端。

回望创校先贤们的初心,“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使命感始终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无论是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还是在建国后为工业化建设培养栋梁,抑或是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部署,重庆大学始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区域的命运紧密相连。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在一代代重大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源于创校时期的艰辛,成熟于抗战时期的磨砺,并激励着后来的师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有为,追求卓越。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重庆大学美丽的校园里,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机勃勃的现代气息的交融。早期的建筑如文字斋、理学院楼等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而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室和图书馆则彰显着学校面向未来的雄心。对建校年份1929年的铭记,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创校精神的坚守和对未来责任的担当。它提醒着每一位重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书写服务国家、贡献人类的辉煌篇章。重庆大学的故事,是一部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奋斗史诗,而1929年,正是这部史诗的宏伟开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543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74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