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宜春职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博爱 笃学 弘毅 求精”,是其办学精神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引领学院师生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准则。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宜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学院自身的办学实践与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并确立的。它深刻反映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博爱”体现了教育的普世情怀与人文关怀,“笃学”强调了脚踏实地、专心致志的求学态度,“弘毅”彰显了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品格修养,“求精”则契合了职业教育追求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内在本质。这四者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不仅指引着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也激励着一代代宜职学子修身立德、勤学强技、服务社会。理解其历史渊源与深刻内涵,对于把握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精神特质与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深刻内涵与历史渊源探析


一、 校训文本的释义与核心理念解析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博爱 笃学 弘毅 求精”,虽然仅有八个字,但每一个词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明确的育人导向,共同构成了学院精神文化的基石。

博爱:“博爱”一词,源远流长,体现了宽广的仁爱之心与人文主义精神。在学院的语境下,“博爱”具有多重含义:

  • 仁爱师生:倡导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温情的育人环境。
  • 友爱同窗: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宽容理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 热爱专业: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情感基础。
  • 奉献社会: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之中。这是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终极体现。
“博爱”作为校训之首,确立了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办学根本,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属性。

笃学:“笃学”意为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学习。它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强调的是一种严谨务实、心无旁骛的治学态度。对于职业技术学院而言,“笃学”被赋予了鲜明的实践特色:

  • 态度端正:要求师生摒弃浮躁,沉下心来,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 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征。
  • 终身学习:在知识快速迭代、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笃学”也蕴含着倡导师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笃学”是成就学业和事业的基础,是学院学风建设的核心要求。

弘毅:“弘毅”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这一品格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 理想信念: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不甘平庸,追求卓越。
  • 坚韧意志:培养学生面对学习困难、生活挫折和未来职场挑战时,具备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
  • 责任担当:提醒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成长为有担当、有骨气的时代青年。
“弘毅”精神的注入,提升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克服社会上可能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

求精:“求精”即追求精致、完美、卓越,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这是职业技术学院校训中最具职业特色的一点:

  • 技能精湛:要求师生在专业技能上精益求精,掌握过硬的本领,追求技术技能的极致化。
  • 质量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树立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的意识。
  • 创新精神:“求精”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优化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求精”是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是学生未来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这八个字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博爱”是立德树人之本,“笃学”是成才立业之基,“弘毅”是砥砺前行之魂,“求精”是安身立命之要。它们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校训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学院的创建、合并、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是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理念与地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地方文脉的滋养:宜春,古称袁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这里是唐代大文豪韩愈曾任刺史之地,其“文以载道”、“业精于勤”的思想影响深远;也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封邑,滋养了亲近自然、追求真趣的文化气质。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校训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弘毅”的刚健有为,“笃学”的勤奋刻苦,都与宜春历史上重视教育、人文荟萃的传统一脉相承。

合并组建的整合需求: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6月由宜春师范学校、宜春卫生学校、宜春财经学校、宜春技术工人学校等四所底蕴深厚的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合并之初,各校均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和历史传统。如何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形成统一的学院精神和价值认同,成为新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校训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一次对原有各校优良传统的扬弃与升华,是一次在新的高职教育平台上重塑学院灵魂的战略举措。
例如,师范学校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修养,卫生学校注重“仁爱、严谨、奉献”的医德医风,财经学校讲求“诚信、精准、高效”,技术工人学校则看重“手艺、实干、创新”。校训中的“博爱”融合了师范的“师爱”与卫校的“医者仁心”,“笃学”是各校共同的要求,“弘毅”体现了面对合并与发展挑战所需的意志,“求精”则集中体现了技术工人学校和各类专业对技能卓越的追求。
因此,校训是各合并学校文化基因的“最大公约数”和创造性转化。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召唤:学院成立之初,正值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大力倡导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训的制定必须回应这一时代要求。“求精”二字直接呼应了国家对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呼唤;“笃学”强调了职业教育同样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刻苦的训练;“弘毅”旨在培养学生在基层岗位建功立业的坚强意志;而“博爱”则赋予了技术技能人才以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避免培养“单向度”的工具人。校训的确立,使学院的发展定位与国家职业教育方针保持了高度一致。

酝酿与确立过程:校训的最终确定,通常经历了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征集过程。学院领导、专家学者、教职工代表乃至学生群体都可能参与其中。通过对学院定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文化传统的反复斟酌,对国内外著名高校、职业院校校训的参考借鉴,最终凝练出这八个字。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使校训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校训一经正式颁布,便通过规章制度、校园环境、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逐步内化为全院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三、 校训在学院发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深远影响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将校训精神全面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入: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校训精神进行设计。

  • 围绕“博爱”,开设了大量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类课程,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 围绕“笃学”,严格教学管理,强化学风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平台。
  • 围绕“弘毅”,通过军训、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励志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远大志向。
  • 围绕“求精”,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彰显:校园文化是校训传承的重要载体。

  • 物质文化层面:校训被醒目地镌刻在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化石上,渗透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环境中,时时处处提醒师生铭记于心。
  • 行为文化层面:评选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师德标兵”、“优秀学生”、“技能能手”,开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演出等,使校训精神鲜活起来。
  • 制度文化层面:将校训的要求细化为教师行为规范、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等,使其成为师生日常行为的准则。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导向:校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引导教师以“博爱”之心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笃学”之态钻研业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以“弘毅”之志投身教育事业,克服困难,追求卓越;以“求精”之标准对待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校训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服务与合作中的延伸:学院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技术咨询、对口支援等服务活动,这是“博爱”精神的社会化延伸。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学院强调培养学生的“求精”技能和“笃学”态度,赢得了合作单位的信任,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对学子成长的烙印:对于成千上万的宜职学子而言,校训不仅是求学期间的座右铭,更是走向社会后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其扎实的技能(求精)、踏实的态度(笃学)、坚强的意志(弘毅)和良好的品德(博爱),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母校赢得了荣誉,也生动诠释了校训的永恒价值。


四、 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空前,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愈发彰显其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中,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训中的“求精”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它与“笃学”所强调的扎实功底、“弘毅”所要求的坚韧品格相结合,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职业教育不能只重技能、轻德育。校训将“博爱”置于首位,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致力于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这完全符合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再次,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过程中,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校训所倡导的“笃学”态度和“弘毅”精神,鼓励人们持续学习、不断进步,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求,这与终身学习的理念高度契合。

展望未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将继续作为引领学院发展的精神旗帜。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对校训内涵的阐释与传播,将其更深入地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治理体系优化、校园文化提升等各个方面。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必将以其独特的校训文化为标识,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彰显宜职特色的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校训的精神火炬,将在一代代宜职人手中传递,照亮前行之路,永不熄灭。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6159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2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