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东北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东北大学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东北大学,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作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东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肇始于民族危难之际,成立于内忧外患之秋,自建校起就承载着“兴学强国”的使命。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秉持“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历经流离播迁、战后复校、院系调整、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等重大历史阶段,淬炼出“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文化品格。它不仅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见证者,更是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工业体系建设、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策源地之一。今日的东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在自动化、计算机、材料科学、冶金工程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校史,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命运交织的爱国史,更是一部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奉献史。

东北大学学校简介

东北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学校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学校总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分校校区,即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学校学科体系健全,特色鲜明,呈现出以工科见长,理、工、文、管、经、法、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学科群。特别是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矿业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实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方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师资队伍中拥有众多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这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根本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东北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特质深受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科学研究是东北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等关键领域,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解决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国际化是东北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学校与全球众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化发展平台。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砥砺前行。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体育传统悠久,曾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发展中写下辉煌篇章。总体而言,东北大学正以其坚实的办学基础、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昂扬的发展态势,朝着“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东北大学校史概述


一、 肇始与初创(1923-1931)

东北大学的创立,与20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密切相关。当时,东北地区资源丰富,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但高等教育极为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进步。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创办大学,以培养本地人才,振兴东北。在此背景下,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省长的张作霖接受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教育厅厅长谢荫昌等人的建议,决心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1922年春,筹建工作正式启动。经过紧张的筹备,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原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王永江为首任校长。校址暂设于沈阳大南关沈阳高师旧址内。学校初创时期,虽条件艰苦,但规章初立,气象一新。

建校之初,学校即确立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思路。

  • 延聘名师:不惜重金从关内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学者,如梁思成、林徽因(虽未长期任教,但参与了校园规划)、黄侃、章士钊等先后来校任教,迅速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 建设新校区:由于原校舍不敷使用,1925年,在沈阳北陵(今清昭陵)附近购地,开始兴建规模宏大的新校区,即著名的北陵校区。新校园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主持规划,梁思成等人参与设计,建筑宏伟,设施先进,在当时国内大学中堪称一流。
  • 学科拓展:学校陆续增设了理工、法、文、教育、农等多个学院,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学科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六个学院、在校生逾三千人的东北最高学府,被誉为“东北最高文化堡垒”,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 流亡办学与抗战岁月(1931-1949)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东北大学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首要摧毁目标,正常办学活动无法进行,被迫踏上流亡办学的艰辛历程。这段历史是东北大学校史中最为悲壮、也最能体现其不屈不挠精神的篇章。

1931年9月底,大部分师生陆续离开沈阳,初迁至北平(今北京)。在北平,学校借用校舍,勉强复课。此后,随着战局的发展,学校又先后迁往开封、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在流亡过程中,师生们颠沛流离,条件极其艰苦,但教学科研活动始终未曾中断,坚持为国育才。

  • 西安时期:在西安时,学校曾建有简陋校舍,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 三台时期:1938年春,东北大学迁至四川省三台县,依托旧式院落(如杜甫草堂等地)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尽管物资匮乏,但学者云集,学术氛围浓厚,培养了大批抗战和建国所需的人才。师生们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和后方建设,展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怀。

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于1946年开始筹备复员回沈。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复校过程充满波折。部分师生先行返回沈阳,接收并修缮被破坏的北陵校园。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也成立了新的东北大学,以适应建设新东北的需要。这一时期,存在两个“东北大学”并立的复杂局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变迁。


三、 建国初期的调整与新生(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原东北大学的相关院系被拆分、重组,汇入了多所新兴高校的建设洪流中。
例如,其文法、理学院等部分并入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农学院独立发展为沈阳农业大学(前身为沈阳农学院)。

在此背景下,1950年,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此举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所服务于新中国重工业基地建设的高水平工科大学。首任院长为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1950年8月,沈阳工学院定址于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园。

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紧密围绕国家工业化战略,特别是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需求。

  • 确立工科优势:学校重点发展冶金、采矿、机械、电力等与国家重工业密切相关的学科,迅速成为新中国冶金和重工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 更名东北工学院:为体现其在东北工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沈阳工学院于1950年9月更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重工业部(后为冶金工业部)领导。
  • 蓬勃发展: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里,东北工学院抓住机遇,引进苏联专家,学习先进经验,扩建校园,增设专业,办学规模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为“一五”、“二五”计划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输送了大批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冶金工程师的摇篮”。


四、 曲折前行与改革开放(1966-1990年代)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东北工学院带来了严重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一度中断,学校发展陷入停滞。广大师生在逆境中仍坚持工作和学习。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东北工学院也迎来了恢复发展和快速崛起的春天。

学校拨乱反正,重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恢复与发展:恢复高考招生,整顿教学秩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重新焕发活力。
  • 学科拓展:在保持传统工科优势的同时,开始向应用理科、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拓展,逐步向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 科研突破:在自动化、计算机、材料科学等新兴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 恢复“东北大学”校名:随着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的扩大,为传承历史文脉,顺应发展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东北工学院于1993年3月8日正式复名为东北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张学良先生(东北大学老校长)欣然题写校名,并受聘为名誉校长。这一事件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纪元。


五、 迈向一流与世纪新篇(1990年代末至今)

复名东北大学后,学校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凭借雄厚的办学基础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学校成功抓住了国家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历史机遇,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进入21世纪,东北大学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 “985工程”建设:通过“985工程”的重点投入和建设,学校的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师资队伍结构和国际化程度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 秦皇岛分校发展: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 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学校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布局,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大学科技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 “双一流”建设:2017年,东北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东北大学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发展,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既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23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388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