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安美术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西安美院校训详解)

关于西安美术学院校训的详细阐述在探讨一所高等学府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时,校训往往是最为凝练且深刻的体现。对于西安美术学院这样一所扎根于厚重历史文化沃土、并致力于引领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专业院校而言,其校训不仅是对过往办学传统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育人方向的昭示。深入理解其校训的内涵,对于把握学院的教育理念、学术风格以及培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弘美厚德,借古开今”,虽仅寥寥八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辨、历史纵深与时代精神。它并非简单的口号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清晰地勾勒出学院在艺术追求与人格塑造、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两个核心维度上的价值坐标。“弘美”与“厚德”相辅相成,明确了艺术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与社会担当;“借古”与“开今”辩证统一,指明了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方法论与路径。这一校训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应了时代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西安美院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与行动指南。对其进行的任何阐述,都需要放置在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和西安独特的地缘文化语境中,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西安美术学院校训的核心内容与文本解析

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弘美厚德,借古开今”,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意蕴深远。这八个字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字“弘美厚德”侧重于艺术主体的修养与境界,后四字“借古开今”侧重于艺术实践的路径与方向。

第一部分:“弘美厚德”

  • 弘美:“弘”字意为弘扬、光大、扩充。这里的“美”,不仅仅指狭义上的视觉美感、形式美感或技艺之美,更指向一种广义的、关乎宇宙人生本质的“大美”。它涵盖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艺术之美等一切美好的事物与境界。“弘美”因此具有双重使命:其一,是要求师生在个人修养与艺术探索中,不断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与艺术表现力;其二,是要求艺术工作者肩负起社会责任,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教育来弘扬真善美,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用美的力量陶冶公众情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体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
  • 厚德:“厚”字意为使……丰厚、醇厚、巩固。“德”指道德、品德、操守。“厚德”源自《周易》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德”是立身之本,亦是艺品之基。一个艺术家如果德行有亏,其作品即便技艺精湛,也难免流于浅薄,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厚德”要求西安美院的师生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要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宽容仁爱、有社会责任感等基本道德素养。在艺术领域,特别强调要坚守艺术理想,抵制低俗媚俗,追求德艺双馨。“弘美”与“厚德”并置,深刻揭示了“美”与“德”的内在统一关系:美的最高境界必然蕴含着善的维度,而德的深厚积淀则是创造真正动人艺术的基石。无德之美是空洞的,无美之德是乏味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人才的核心素质。

第二部分:“借古开今”

  • 借古:“借”是借鉴、凭借、学习之意。“古”指古代、传统,尤其是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艺术遗产。“借古”强调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学习与研究。对于地处十三朝古都西安的西安美术学院而言,“古”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周秦汉唐的辉煌文明、丝绸之路的多元交融、丰富的文物遗存与民间艺术,都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借古”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而是要以辩证的眼光,深入理解传统的精神内核、美学原则和创造智慧,汲取其精华,作为当代艺术创造的营养。
  • 开今:“开”是开创、开拓、开启之意。“今”指当代、现在、未来。“开今”强调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立足于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回答当代问题,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的新艺术。“开今”是目的,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艺术家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旧有范式,运用新的媒介、新的语言、新的观念进行艺术实践。

“借古”与“开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借古”是“开今”的前提和基础,为创新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依据;“开今”是“借古”的目的和归宿,使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生机。二者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割裂——既反对盲目复古、食古不化,也反对虚无历史、盲目求新。这正是西安美术学院在艺术教育上始终坚持的“传统为基、当代为场”理念的集中反映。

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根基

西安美术学院校训“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提出,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中国深厚的哲学美学传统之中。

从学院的历史沿革来看,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其后历经多次变迁,但始终秉持着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初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渐形成了注重基本功训练、强调生活体验、关注社会现实的办学特色。老一辈艺术家如刘文西、陈忠志、徐庶之等,他们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本身就体现了深入传统、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弘美厚德”精神,以及在中西融合中探索中国气派、在时代变革中勇于“开今”的胆识。校训正是对这些宝贵办学传统和几代美院人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与升华。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校训提供了丰腴的土壤。长安画派所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与“借古开今”的理念高度契合。周秦汉唐的雄浑大气、石刻艺术的古朴苍劲、民间美术的绚丽多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院的学术气质。在这种环境中,“借古”具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实践指向,它不是书斋里的空谈,而是可以直面文物、深入民间、感同身受的鲜活学习。

校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弘美”与“厚德”的并重,体现了儒家“尽善尽美”的艺术观和“修身立德”的人才观。孔子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道德置于技艺之上。“借古开今”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变”的哲学思想,《周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事物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的“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更是直接为校训提供了理论资源。
因此,这八字校训是对中国古典智慧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弘美厚德”在艺术教育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弘美厚德”作为校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创作、科研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贯彻。

在教育教学中:

  • “弘美”的体现: 学院构建了系统的审美教育体系。从扎实的造型基础训练到多元的专业技能培养,从经典艺术作品赏析到当代艺术前沿探讨,课程设置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鉴赏水平和创作表达能力。学院鼓励学生探索各种艺术形式的美,不仅局限于架上绘画,也涵盖雕塑、设计、建筑、新媒体艺术等广阔领域。
    于此同时呢,通过组织写生采风、艺术考察、国际工作坊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不同文化中汲取美的养分,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 “厚德”的体现: 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举办人文素养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注重艺术伦理教育,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关注现实、关怀民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学院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

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中:

  • “弘美”的体现: 西安美院的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主题性绘画、雕塑,还是现代设计、实验艺术,都体现了对“美”的不懈追求。许多作品在国家级重要展览中获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创作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力量,履行了“弘扬美”的社会职能。学院的学术研究也密切关注美学理论的发展,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呈现方式。
  • “厚德”的体现: 学院倡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许多师生长期坚持到基层、到边疆、到改革开放一线进行采风创作,用艺术作品反映时代变迁,歌颂劳动人民,表现民族精神。
    例如,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其作品深刻表现了陕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乡土深情,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在学术研究中,强调严谨求实的学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鼓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探索。

“弘美”与“厚德”在实践中的统一,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他们既具备卓越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能够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又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担当,能够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借古开今”在艺术探索与学院发展中的路径实现

借古开今”为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探索和整体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即在深刻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面向未来的创新。

“借古”的路径与方法:

  • 系统研究与教学传承: 学院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术史论系、中国画学院等,对中外美术史、特别是周秦汉唐美术、丝绸之路艺术、民间美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强调对经典临摹的重要性,中国画专业对古代名作的研习,油画专业对西方大师的研究,设计专业对传统纹样、工艺的挖掘,都是“借古”的具体体现。学院还充分利用西安及周边的文物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博物馆、考古现场、古代遗址,让学生直面传统,获得感性认知。
  • 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 西安美院特别注重从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泥塑、农民画等)和历史文化遗存中汲取营养。将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语言符号,形成了学院艺术创作中鲜明的“西部”特征和“长安”气派。

“开今”的维度与表现:

  • 观念与语言的创新: 学院鼓励师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议题,运用新的艺术观念和媒介语言进行表达。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活力的同时,大力发展设计艺术、建筑环境艺术、实验艺术、影视动画等新兴学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品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社区的跨界融合。
  • 服务当代社会发展: “开今”不仅体现在纯艺术领域,也体现在应用艺术领域。学院的设计学科积极参与到城市形象设计、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文创产品开发等社会实践中,用艺术设计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艺术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 国际视野与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今”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西安美院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国际学术论坛和展览,推动师生“走出去”,了解世界艺术潮流。这种交流不是为了盲目追随西方,而是在对话与碰撞中,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以民族性的语言参与国际当代艺术建构,实现更高层次的“开今”。

“借古开今”在西安美术学院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它要求师生既要做勤奋的“考古学家”,深入传统的堂奥;又要做勇敢的“探险家”,开拓未来的疆域。正是在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学院保持了学术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的创造活力。

校训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全球文化交融加剧、艺术形态日新月异、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复杂的时代背景,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愈发显示出其重要的当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它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提供了指引。在西方当代艺术话语仍占主导的形势下,校训强调“借古”与“开今”的辩证统一,启示中国的艺术教育者和创作者,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耕民族传统文化沃土,从中寻找自我认同和精神支撑,避免在文化浪潮中迷失方向。
于此同时呢,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世界各民族艺术的优秀成果,在融会贯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既能与世界对话、又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为人类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它为矫正艺术领域的一些偏颇倾向提供了价值尺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艺术创作可能出现过度商业化、娱乐化、虚无化的倾向,忽视艺术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校训中“弘美厚德”的强调,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艺术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和道德底线,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用优秀的作品滋养人心,引领风尚。在创新成为潮流的今天,“借古开今”则提醒人们创新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避免了为创新而创新的肤浅和浮躁。

再次,它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优秀艺术人才确立了核心目标。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全面素养的艺术人才。校训所倡导的“德美兼修、古今贯通”的素质结构,正是回应了这一需求。它要求未来的艺术家不仅技艺精湛,更需人格高尚;不仅了解传统精髓,更能面向未来创新。这样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开阔的视野和持续的创造力,使其在未来的艺术道路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校训是西安美术学院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引擎。它凝聚了全院师生的共识,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遵循校训的精神,学院才能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保持特色,提升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艺术教育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持续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西安美术学院的校训“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导向清晰的理念体系。它源于历史,基于现实,指向未来,是学院办学治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践行这一校训,对于每一位西安美院的师生而言,是专业成长与人格完善的必修课;对于学院而言,是保持生命力、提升影响力的根本保证。这八个字所承载的精神,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照亮西安美术学院迈向更加辉煌明天的征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54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3446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