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保定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保定学院创始人及前身)

关于保定学院创始人及前身的综合评述保定学院作为一所植根于华北大地、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本科院校,其创立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中国近代教育救国的浪潮紧密相连,是一代代教育先驱呕心沥血的结晶。要追溯其源头,必须将目光投向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变革背景。严格来说,保定学院的直接创始人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时任直隶学校司督办(后改称学务处督办)的严修先生。严修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他极力倡导新式教育,并得到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政策与资金上的鼎力支持。正是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保定学院的前身——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得以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正式创办。这所学堂的诞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紧迫的现实需求。它的前身并非某一所古老的书院或私塾,而是应清末新政对大量新式师资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是直隶地区乃至中国北方最早的师范教育发祥地之一。其创办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小学教员,以开启民智,挽救民族危亡。
因此,保定初级师范学堂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教育救国”的使命。理解这一点,是理解保定学院百余年发展脉络、精神传统及其在河北乃至全国教师教育体系中独特地位的关键。从1904年的初创雏形,到今日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名称几经更迭,校址亦有变迁,但严修等先贤奠立的师范教育基因为其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使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一、 时代背景:清末新政与师范教育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庚子事变的巨大创伤,使朝野上下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仅靠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的变革远不足以救国,必须进行制度乃至文化的革新。于是,“变法图强”成为时代最强音,而兴办新式教育则被视为培养新型人才、实现国家自强的根本途径。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教育改革是其核心内容之一。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主持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该学制系统规划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各类学堂,标志着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体系的转型。

在这一学制中,师范教育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新式学堂的普遍设立,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极度匮乏的问题。旧式科举出身的士子大多不谙新学,无法胜任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设立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员。直隶省(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作为畿辅重地,在北洋大臣袁世凯的主政下,成为推行新政最为积极的地区。袁世凯深刻理解教育对于巩固统治、推进现代化的意义,他大力兴办学堂,并将师范学堂的建设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工作母机”来抓。正是在这种“兴学育才,首重师范”的共识下,保定,作为直隶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之一,顺理成章地成为创办师范学堂的理想之地。


二、 关键人物:严修的教育理想与袁世凯的强力支持

任何一所学校的创办都离不开关键人物的推动。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的诞生,离不开两位核心人物:严修袁世凯

严修(1860-1929),字范孙,号梦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改革家。他早年入翰林,思想开明,曾上书光绪帝奏请开设“经济特科”,以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戊戌变法后,他辞官归里,在天津致力于兴办新式教育,创办了严氏家塾(南开系列学校的前身),被誉为“南开校父”。1904年,严修被任命为直隶学校司督办,全面负责直隶省的教育改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实践家,深信师范教育乃“教育之母”。到任后,他立即着手规划全省的师范教育体系,将创办保定初级师范学堂作为其任内的首要任务之一。他亲自参与学堂的选址、章程的制定、教员的延聘等具体工作,将其在天津兴学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保定。严修为这所学堂注入了重视科学、注重实践、强调师德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袁世凯(1859-1916),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他虽然以其后的称帝行为备受争议,但在推行清末新政,特别是在直隶兴办近代实业、教育、警务等方面,采取了相当积极和有力的措施。袁世凯对严修的教育改革主张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坚定的支持。他不仅在政策上为兴办学堂扫清障碍,更在经费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创办新式学堂需要巨额资金,没有袁世凯掌控的北洋财力的支持,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的迅速建成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袁世凯是这所学堂得以顺利创办的至关重要的支持者和保障者。

严修与袁世凯,一位是充满理想的教育家,一位是务实有力的封疆大吏,他们的合作,共同促成了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在1904年的成功创办。严修是学堂教育蓝图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而袁世凯则是使其蓝图变为现实的强大后盾。


三、 前身溯源: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的创办与早期发展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正式成立。校址最初设在保定城内西关(亦有记载为利用旧有校舍或官房),这是直隶省最早成立的官立师范学堂之一,也是保定学院可追溯的最直接、最明确的办学起点。

学堂的创办,完全按照《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进行。其办学目标十分明确:培养胜任新式小学堂教学工作的教员。学制最初为五年(完全科),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儒学教育的框架,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主要包括:

  • 修身与读经: 保留传统道德教育和经典学习,以“固根柢”。
  • 教育学科: 包括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法、学校管理等,这是师范教育的专业核心。
  • 文理基础学科: 国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生物等的总称)、外语等。
  • 艺能学科: 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堂实行严格的寄宿制管理,对学生实行公费待遇,以吸引家境清寒的优秀学子,毕业后有义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首任监督(校长)由严修遴选委派,早期教员中不乏具有新学背景的知名人士。学堂管理严格,教学认真,很快成为直隶师范教育的典范,为各地小学输送了第一批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师资,对直隶乃至华北地区的近代初等教育普及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早期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虽然规模有限,但它像一颗火种,在保定这片教育沃土上点燃了现代教师教育的星星之火,为其后百年的风雨历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四、 历史沿革:名称更迭与校址变迁

自1904年创办以来,学校随着国家命运的起伏和高等教育格局的调整,经历了多次名称变更和发展阶段,每一次变更都烙印着时代的痕迹。

  • 1904-1912年: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时期。 这是学校的初创和奠定时期,在清王朝最后的岁月里艰难探索。
  • 1912-1914年: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校。 民国成立后,改学堂为学校,纳入新的学制系统。
  • 1914-1932年: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学校进入稳定发展期,规模扩大,声誉日隆,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二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 1932-1949年: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 随省名变更而改名。这一时期,学校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师生流离失所,坚持抗战教育,部分师生迁往后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 1949-1978年:保定师范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获得新生,为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师资。在此期间,学校曾一度更名为“保定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 1978-2007年: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基础教育对专科层次师资的需求,学校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开启了高等专科教育的新阶段。
  • 2007年至今:保定学院。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保定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其办学层次、规模和内涵建设进入了全新时期。

关于校址,学校最初在保定西关,后历经变迁,曾辗转于阜平、涿州等地(主要是在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在保定市区稳定下来。目前的主校区位于保定市七一东路,是在升格本科前后规划建设的新校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


五、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师范本色

保定学院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传承了知识,更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红色基因师范本色

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进步师生就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是华北地区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涌现出许多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这种爱国进步、追求光明的精神,成为学校精神谱系中鲜明的红色底色。即使在和平建设年代,这种精神也转化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
例如,新世纪以来,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以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优秀群体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的选择正是这种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与此同时,“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始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从创办之初“培养小学教员”的明确目标,到后来“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民教师,始终是学校最核心的使命。这种师范本色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专业训练、崇高的师德培育以及深厚的教育情怀上。百年来,从这所校园走出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奋斗在基础教育一线,许多人成为教学骨干、校长乃至教育专家,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将知识的火种和文明的希望播撒到城乡各地,默默支撑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这份对师范初心的坚守,是保定学院最可宝贵的财富。


六、 今日风貌:迈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升格为本科院校后,保定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学校在坚守教师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拓展学科专业领域,向多科性、应用型大学转型。

目前,学校设有多个二级学院,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科研方面,学校结合地方需求,在基础教育研究、燕赵文化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回顾过往,从1904年严修、袁世凯创立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到今天蓬勃发展中的保定学院,这条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之路,是一条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道路,是一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道路。创始人高瞻远瞩的决策与历代师生不懈的奋斗,共同书写了这部厚重的历史。展望未来,保定学院将继续秉承“德业兼修、知行并重”的校训,弘扬百年师范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继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07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41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