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同济大学哪一年成立建校的(同济大学建校年份)

关于同济大学建校年份的综合评述同济大学的建校年份,是一个铭刻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册上的重要坐标。普遍公认,其肇始之期为公元1907年。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孤立的时间点,而是深深植根于清末“西学东渐”、救亡图存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其时,德国医学与工程技术享誉世界,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为在中国土地上创办一所传授德式学术与技艺的学府提供了历史契机。同济的诞生,源自一位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博士的远见与仁心,他旨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中国现代医学人才的德文医学堂。
因此,1907年标志着同济大学作为“德文医学堂”的正式启航。理解同济的建校,不能仅仅停留在1907年这个数字上,更需洞察其背后的时代动因、创办初衷以及此后百余年的沧桑演变。从最初的医学专门学校,到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跻身国立大学之列,再到抗战时期内迁辗转、艰苦办学,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与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同济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在丰富和深化着“1907”这个起点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学校物理存在的开端,更是“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精神的源头,是其后发展成为以工科、医科、理科见长,兼具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根基所在。
因此,阐述同济大学的建校之年,既是追溯一段确凿的历史事实,也是解读一所百年学府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成长史诗。


一、 时代背景与创校缘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漩涡之中。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知识界和官绅阶层,促使有识之士深刻反思,认识到仅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必须从更深层次的制度与文化,特别是现代教育与科技入手,寻求富强之路。“变法图强”、“兴学育人”成为时代强音,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鼓励兴办新式学堂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逐渐划定,德国在1897年强占胶州湾后,将其势力扩展至山东,并积极谋求在中国扩大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兴办教育被视为传播文化、培养亲德势力、服务于其在华利益的长期策略。在此背景下,精通中文、长期在华行医的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的设想,与德国官方的意图不谋而合。

埃里希·宝隆博士于19世纪80年代随德国军队来华,后在上海开设诊所。他目睹了当时中国缺医少药的状况,萌生了为中国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想法。1900年前后,他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医院”,旨在为华人提供西医诊疗服务。“同济”之名,取自德语“Deutsch”(德国的)的上海话谐音,寓意“同舟共济”,充满了互助合作的人文关怀。医院的成功运作为设立医学院奠定了基础。宝隆博士多方奔走,积极争取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德国工商界以及中国地方士绅的支持。最终,在德国政府和中国当局的认可下,1907年10月1日,“德文医学堂”在上海正式成立,宝隆博士任首任校长。这所小小的学堂,便是日后声名显赫的同济大学的最初形态。


二、 初创时期的德文医学堂(1907-1912)

德文医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由外国人创办的、以传授德国医学和语言文化为主的西医学校诞生。其初创时期的特点鲜明:

  • 办学目标明确: 首要目标是为中国培养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生,改善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于此同时呢,它也承担着传播德国语言文化、促进中德交流的使命。
  • 教学模式德式: 学校完全采用德国医学教育体系,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均仿效德国大学。德语是主要的教学语言,教师也多由德国医生和学者担任,确保了教学质量和与德国医学前沿的同步。
  • 规模虽小,根基扎实: 初创时学生人数不多,但招生标准严格,注重生源质量。教学紧密结合宝隆博士创办的同济医院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实习环境。
  • 奠定“同济”精神雏形: “同舟共济”的校名内涵,在初创时期的师生中开始孕育。严谨求实的学风、济世助人的医德,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形成的开放包容心态,成为学校文化的早期基因。

宝隆博士不幸于1909年病逝,但他的开创性事业并未中断。学校在继任者的努力下继续发展,并为接下来的扩展做好了准备。


三、 扩充为同济德文工学堂与向大学过渡

随着德文医学堂声誉日隆,以及中国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单一医科的格局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1912年,在学校董事会的筹划下,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这标志着学校从单一的医学院向医工结合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迈出了关键一步。

  • 工科的设立: 工科最初设立电工机械科,后来逐步扩展至土木、测量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紧密结合了当时德国工业技术的优势以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 医工并重的格局: 从此,医科和工科成为学校的两大支柱,“医工结合”的特色初露端倪。这种学科结构在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中独具特色,为同济日后在土木、建筑、环境、医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埋下了伏笔。
  • 教学体系的完善: 学校建立了包括预科(主要学习德语和基础科学)、本科在内的完整教学体系。预科制度保证了生源具备足够的德语能力和科学基础,以便更好地接受专业教育。
  • 向大学建制的迈进: 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已在规模、学科、师资和教学质量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准,被社会视为一所事实上的大学,为其后正式升格为大学奠定了基础。


四、 1917年转折与国立同济大学的确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1917年对德奥宣战。这一国际政治剧变直接影响了依赖德国背景办学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中国政府接管了学校,并于1917年12月,下令改组学堂,由华人董事会接手办学,开启了“华人接办”的新时期。这一时期虽充满挑战,但却是同济真正实现“中国化”并获得国家认可的重要转折点。

  • 华人接办与维系: 在战时及战后初期困难的国际环境下,以阮尚介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教育工作者竭力维持学校运转,聘请留德归国学者等担任教职,努力保持德式教育的精髓和教学质量。
  • 获得国立大学身份: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成就获得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认可。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将学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直属中央教育部管辖。这是对同济大学学术地位和办学实力的官方肯定,使其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之一,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 学科拓展与声誉提升: 成为国立大学后,同济大学的学科建设得到加强,除原有的医、工两科外,理学院等相继成立,综合性大学架构初步形成。其严谨的学风和优秀的毕业生,使“同济”品牌在国内外的声誉日益显著。


五、 抗战烽火中的坚韧办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很快陷入战火。位于吴淞的同济大学校区在日军的轰炸中遭受严重破坏。为存续文化血脉、坚持教育事业,同济大学开启了长达数年、行程万里的内迁办学历程。这次迁徙是同济校史上最为悲壮而又光辉的一页。

  • 内迁路线: 学校初迁上海市区,再迁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八步,直至云南昆明。在昆明短暂安定后,因滇越铁路中断,于1940年冬最终迁至四川宜宾和李庄古镇。
  • 李庄时期: 四川宜宾李庄时期(1940-1946)是同济大学在抗战时期稳定办学的重要阶段。尽管条件极其艰苦,校舍分散于庙宇、祠堂等古建筑内,师生们依然秉持“同舟共济”的精神,教学科研活动从未长时间中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李庄坚持服务当地民众,工学院、理学院等也在艰难环境下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人才。
  • 精神淬炼: 内迁办学不仅保全了学校的根基,更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了同济师生坚韧不拔、爱国奉献的崇高品格。这段经历深刻融入了同济的文化基因,使“同舟共济”的内涵增添了与国家民族共命运的时代强音。


六、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与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工业化需要,中央政府于1952年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 院系调整的影响: 在这次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等强势院系被调出,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合并,分别组建了诸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初迁武汉)、上海财经大学等新的专门院校。
    于此同时呢,华东地区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系科被并入同济。这次调整使同济大学失去了综合性大学的格局,转变为国内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土木建筑类工科大学。
  • 特色形成: 尽管院系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综合性,但也极大地强化了其在土木、建筑、规划、测量等领域的实力,奠定了其在这些领域的“王牌”地位,形成了持续至今的鲜明学科特色。
  • 后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逐步恢复了医学、理科、文科、经管等学科,重新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大学目标迈进,但其在土木、环境、建筑、城乡规划、交通等传统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


七、 百年学府的精神传承与当代风貌

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到今天屹立于世界知名大学之林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济大学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并不断丰富发展。

  • “同舟共济”的校训精神: 这是同济精神的核心。它源于创校之初的命名,在实践中发展为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共同体意识,在抗战内迁中升华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在今天则体现为服务国家战略、应对全球挑战的使命担当。
  •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 深受德国学术传统影响,严谨求实成为同济治学的基石。团结源于“同舟共济”的传统,创新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承诺。
  • 对德(欧)合作的传统与国际化特色: 自创办伊始,对德合作就是同济的显著特色。改革开放后,学校成为中国对欧(尤其是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建立了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等多个高水平合作平台,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 当代成就与未来展望: 今天的同济大学,不仅是土木建筑领域的翘楚,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设计学、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也享有盛誉。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它正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前沿科技成果,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贡献“同济智慧”。

回顾同济大学自1907年创立以来的百余年征程,其建校年份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标记,更是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开端。它见证了一所学府如何从最初的医学堂,顺应时代变迁,历经磨难与调整,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最终铸就了今日的辉煌。同济的故事,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诠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62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29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