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上海海事校训历史)

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源自中国古代经典《论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这一校训不仅是对学子品格的期许,更体现了学校立足航运、面向世界的育人理念。其历史可追溯至1909年学校创立之初,历经百年沧桑,始终与民族复兴、行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从早期培养航运专才的使命,到如今建设高水平海事大学的目标,“忠信笃敬”始终是凝聚师生共识的核心价值,强调忠诚国家、信守承诺、笃实求学、敬业务实的内涵。它既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结晶,也是应对全球海事领域挑战的精神指南,激励着一代代海大人投身海洋强国建设,在学术探索和行业实践中践行使命。

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重要发轫地之一,其校训“忠信笃敬”深刻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文化传承。这一校训源自《论语·卫灵公》中“言忠信,行笃敬”的教诲,强调言语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敬业的品德准则。自学校1909年创校以来,这一理念便融入师资培养与学术建设中,成为指引师生治学与为人的根本原则。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校训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早期注重航海技术的实务导向,扩展至涵盖全球航运、物流管理、海洋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教育体系,始终坚持以德为先、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它不仅塑造了学校独特的文化 identity,也为中国海事事业输送了大量恪守职业道德、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忠信笃敬”更凸显出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成为上海海事大学精神旗帜的核心象征。

校训的语源与经典内涵

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直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具体出自《卫灵公》篇中孔子与子张的对话:“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这句话强调了忠诚、守信、笃实、敬慎四种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即使身处文化差异巨大的地域,这些品质也能使人立身行道。其中,“忠”指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和国家;“信”代表诚信不欺、遵守承诺;“笃”意为厚实专
一、持之以恒;“敬”则蕴含严肃认真、敬畏职责的态度。这一语源背景赋予了校训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其超越单纯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种伦理哲学和教育理念的体现。在古代中国,这些价值观是士人修养的核心,而上海海事大学将其与现代海事教育相结合,凸显了传统文化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价值。

历史沿革与早期渊源

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晚清政府创办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航海教育机构之一。创校之初,学校便肩负着培养民族航运人才、挽回航权沦失的使命。在当时“实业救国”的思潮下,校训虽未正式明文颁布,但“忠信笃敬”的精神已渗透于教学中,强调学员需具备忠于国家、信守职业操守、笃学航海技术、敬重海洋规律的品质。
例如,早期课程不仅涵盖 navigation 和工程知识,还注重德育教育,要求学生恪守《船员信条》。1920年代至1940年代,学校历经多次改组(如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战乱中坚持办学,校训精神成为师生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行业信念的支柱。这一时期,许多毕业生投身抗战航运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信笃敬”的爱国内涵。

正式确立与制度化发展

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整顿,上海海事大学(时称“上海航务学院”)逐步将校训制度化。1959年,学校在重建与发展中明确将“忠信笃敬”作为官方校训,并写入校规和教学大纲。这一举措与当时国家大力发展航运业、建设“海上铁路”的战略相契合,校训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于社会主义建设、守国际海事公约、学现代科技知识、业奉献航海事业。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如开设航海伦理学)、学生宣誓仪式等方式,强化校训的实践性。
例如,在1960年代的“育才轮”实习计划中,学员需在远洋航行中践行校训,记录“忠信日志”,培养责任感。这一时期,校训成为学校 identity 的核心,帮助其在国内外海事教育领域树立声誉。

文化内涵与教育哲学

校训“忠信笃敬”体现了上海海事大学独特的教育哲学,即“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其文化内涵可从三个层面解读:其一,伦理层面,它倡导一种以诚信和敬业为基础的职业伦理,这与海事行业高风险、国际化的特点高度契合(如航海中的团队协作和应急处理需绝对信任);其二,学术层面,“笃”字强调扎实的学问和专注的科研精神,反映在学校对航运技术、物流管理、海洋工程等学科的深耕中;其三,社会层面,“忠”和“敬”延伸至服务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和社会责任,鼓励学生成为全球公民。这种内涵不仅塑造了学校的学风——严谨、务实、创新,还通过文化活动(如校训主题讲座、海事博物馆展览)渗透到校园日常中,形成了一种“海洋文化”氛围。

校训在当代的实践与演变

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背景下,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经历了现代性演变,但其核心价值未变。实践中,学校将校训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例如,在课程中融入“海事伦理”模块,教授学生处理环保、安全等议题;通过校企合作(如与中远集团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敬业”与“守信”;在国际交流项目(如“海上丝绸之路”研学)中,推广校训的跨文化适用性。
于此同时呢,校训的内涵已扩展至可持续发展领域,强调对海洋生态的“敬畏”和“忠诚”。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在行业内的职业道德评价常年位居前列,这印证了校训的实效性。
除了这些以外呢,校训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在线校史馆)传播,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

行业影响与社会价值

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对中国乃至全球海事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行业视角看,它培养了无数恪守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在航运、物流、港口管理等领域推动了中国从海事大国向强国的转型。
例如,在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法规时,中国代表常以校训精神倡导“公平履约”;在突发事件如海上救援中,校友的“忠诚”和“敬业”行为屡获国际赞誉。社会价值方面,校训促进了海洋文化的普及,增强了公众对海事事业的关注(如通过“中国航海日”活动)。
于此同时呢,它还与国家战略对接:在“海洋强国”目标下,校训激励学生投身极地航行、智能船舶等前沿领域,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这种影响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声誉,还强化了中国在海事领域的软实力。

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是一个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的动态体系,其历史脉络与学校乃至中国海事事业的发展紧密交织。从儒家经典到当代实践,它始终是立德树人的基石,指引着师生在学术、职业和社会责任中追求卓越。
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这一校训将继续演化,为全球海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884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31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