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贵州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贵师院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贵州师范学院的校训“耐教苦、求实学、为真师”,是一个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精神标识。这九个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与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是其数十年砥砺前行、培育英才的精神结晶与价值浓缩。校训的核心意蕴紧密围绕“师范”这一根本属性,精准地定义了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品质与职业追求。“耐教苦”反映了对教育工作者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意志品质要求,尤其是在贵州这样教育发展任务艰巨的省份,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求实学”则强调了严谨笃学、追求真知的治学态度,是教师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基础;“为真师”是最终的目标与境界,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
一、真诚育人的灵魂工程师。从历史脉络看,这一校训的形成与发展,与贵州师范学院从早期创立、曲折发展到转型提升的整个历程息息相关,它既是学校办学传统的高度概括,也是引领师生不断前行的精神旗帜,深刻体现了学校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知和对教育本质的不懈探索。

贵州师范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与历史溯源


一、校训的文本解读与核心内涵

贵州师范学院的校训“耐教苦、求实学、为真师”,言简意赅,却蕴含着对师范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崇高追求。三个短语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逻辑链条。


1.耐教苦:坚韧品格的锤炼与奉献精神的彰显

“耐教苦”位居校训之首,凸显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教育行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教苦”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二是指教育对象(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所处的艰苦环境所带来的教育难度。

  • 对己之“苦”: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与学生及家长沟通、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无一不是辛勤的劳动。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加速、社会期望增高的今天,教师面临着持续学习、不断适应新要求的压力。“耐”字,强调的是以一种积极、主动、持久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将其视为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和内在价值的体现,而非被动的忍受。
  • 对境之“苦”:贵州师范学院立足于中国西部省份,肩负着为基层、为农村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使命。这些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资源相对匮乏,工作环境可能更为艰辛。“耐教苦”因此具有了特定的地域色彩和时代价值,它倡导的是一种扎根基层、服务乡梓、在艰苦环境中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高度契合,是学校社会责任感的直接表达。

因此,“耐教苦”不仅是个人职业素养的要求,更是一种崇高的价值选择,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情怀。


2.求实学:严谨学风的倡导与真知灼见的追求

“求实学”是师范教育的根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学”区别于浮夸之学、空虚之学,它强调知识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 求真务实的态度:“求”意味着主动探索、不懈努力。“实”则要求脚踏实地、尊重客观规律。在学术研究上,要反对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在知识传授上,要确保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这要求师生养成严谨的治学习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 与时俱进的精神:“实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知识,它要求学习者紧跟学科前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将最前沿、最有效的知识带给学生。
  •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师范生而言,“实学”尤其强调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通过见习、实习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了解真实的教育情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

“求实学” thus 构筑了师范生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


3.为真师:育人目标的升华与人格典范的塑造

“为真师”是校训的落脚点和最高追求,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指向了“人师”的崇高境界。“真师”之“真”,体现在多个层面:

  • 真才实学: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是“真师”的立身之本。
  • 真情实感:对学生怀有真诚的关爱,对教育事业抱有真挚的热情。用爱心浇灌学生成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 真知灼见:不仅传授知识,更能启迪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 真实人格: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 追求真理: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培养其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为真师”意味着要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它是“耐教苦”和“求实学”的最终价值体现,勾勒出了理想教师的完美形象。


二、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演进脉络

贵州师范学院的校训并非一蹴而就,其精神内核伴随着学校的创建与发展而逐渐孕育、明晰和定型,深深烙印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足迹与价值追求。


1.创校初期的精神奠基(1978年及以前)

贵州师范学院的办学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78年的贵州教育学院(以及更早的相关师资培训基础)。学校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亟待恢复和发展。当时,贵州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教师整体水平亟待提高。这一特定的历史任务,决定了学校从创办之初就肩负着为全省培训在职教师、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

在这一阶段,虽然可能没有形成系统、简洁的文字式校训,但“耐教苦”和“求实学”的精神已然在实践中充分体现。早期的教职工和学员,大多是在条件相对艰苦的环境下,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教与学。他们深知自身知识的不足和提升教学能力的紧迫性,因而格外珍惜学习机会,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务实作风。这种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的创业精神,以及面向实际、注重实效的办学导向,为日后校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


2.转型发展期的理念凝练(2000年代)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贵州教育学院也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历史机遇。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师资的更大需求,学校在继续做好在职教师培训的同时,积极筹备并最终于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

这一转型不仅是学校办学层次和形式的根本性改变,更是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重新梳理和塑造的关键时期。从主要面向成人在职培训,转向以全日制本科师范教育为主,学校需要确立一个能够统领全校师生思想、彰显办学特色、指引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原有的在实践中孕育的精神,需要被提炼、升华为一套清晰、响亮的文化符号。在此背景下,系统总结学校几十年办学传统,结合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凝练出既继承历史又面向未来的校训,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耐教苦、求实学、为真师”这九个字,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广泛讨论、深思熟虑后确定的。它精准地捕捉了学校的历史基因,明确了在新起点上的育人导向。


3.新时代的深化与弘扬(2009年至今)

自改制为贵州师范学院以来,校训不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传承,更成为公开的、正式的价值宣言和行为准则。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将校训精神深度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

  • 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为人师表的意识。
  •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主题教育活动等,广泛宣传校训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认同。
  • 融入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践行校训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 融入社会服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支教、扶贫、科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耐教苦、求实学、为真师”的承诺,特别是在支持贵州农村教育和乡村振兴方面贡献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校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其引领和激励作用日益凸显。它提醒着一代代师院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三、校训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贵州师范学院的校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应对教育挑战的精神支柱

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生个体差异增大、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冲击、社会对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等多重挑战。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而言,未来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校训中的“耐教苦”精神,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和动力源泉,鼓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在克服困难中实现职业价值和人生理想。


2.抵制学术浮躁的清醒剂

在功利主义和社会浮躁风气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环境的今天,“求实学”如同一剂清醒剂。它倡导沉下心来、扎实钻研的学风,反对浅尝辄止、投机取巧的行为,对于维护学术诚信、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这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

“为真师”完美契合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之养成,离不开“真”的土壤。一个真诚、真实、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校训将“为师”的标准明确为“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4.彰显地方高校的使命担当

对于地处西部的贵州师范学院而言,校训更加突出了其服务地方、奉献基层的办学定位。它培养的毕业生,许多将奔赴贵州省内的各县市、乡镇中小学任教。“耐教苦、求实学、为真师”的校训精神,正是鼓励他们扎根贵州大地,用知识和爱心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区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面向基层、服务实践的导向,使校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贵州师范学院的校训“耐教苦、求实学、为真师”,是其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源于实践,成于凝练,用于引领,既是对过去奋斗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昭示。这九个字,如同精神的灯塔,将继续照耀着贵州师范学院在培养卓越教师、服务国家教育的征程上稳步前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10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74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