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西南财大建校年份)

关于西南财经大学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西南财经大学的建校时间可以追溯至1925年,其创立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中。该校的诞生,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金融教育需求勃兴的直接产物。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催生了“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的思潮,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培养专业经济人才是实现国家自强的重要途径。
因此,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光华大学在上海应运而生,其校名“光华”寓意“光我中华”,鲜明地体现了创办者们教育兴国的崇高理想。此后,学校历经抗战烽火西迁成都,与当地高校系科融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院系调整中,汇聚了西南地区十七所高校的财经系科,于1952年正式组建为四川财经学院,奠定了作为国家高层次财经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坚实根基。这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勾勒出西南财经大学从一所诞生于时代浪潮中的大学,逐步成长为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壮阔历程。其近一个世纪的校史,不仅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是一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的中国现代财经教育发展史的生动缩影,深刻反映了财经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西南财经大学的肇始:光华大学的创立(1925年)

1925年6月3日,对于西南财经大学而言,是一个具有原点意义的日期。这一天,一所名为“光华大学”的私立高等学府在上海正式诞生。它的创立,直接源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五卅运动"。在这场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斗争中,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因升半旗悼念遇难同胞而与校方(美国圣公会)发生激烈冲突,大量爱国师生愤而离校。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和民族资本家的鼎力支持下,离校师生决定自立门户,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之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寄托了光复中华、教育救国的强烈愿望。

光华大学从创办之初,就带有鲜明的实用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其办学宗旨强调“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学科设置紧密对接社会需要,商科便是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等教育家先后执掌校务,聘请了包括胡适、钱基博、吕思勉、徐志摩等在内的众多知名学者任教,使光华大学迅速跻身上海著名私立大学之列,与复旦、大夏等大学齐名。这一时期的光华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其商科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财经高等学府埋下了重要的种子。可以说,1925年光华大学的创立,不仅奠定了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史根基,更将其基因深深烙印上了爱国、自强、务实的鲜明特质。

  • 创校动因: 直接源于“五卅运动”这一反帝爱国斗争,具有强烈的民族自立和爱国主义背景。
  • 核心精神: “格致诚正”的校训和“光我中华”的理想,确立了学校服务国家、追求真理的价值导向。
  • 学科基础: 商科作为重点学科,为后续的财经专门化发展积累了最初的师资、课程和管理经验。

抗战烽火中的西迁与融合(1937-1946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华东地区。为保存中国教育的文脉与实力,沿海高校开始了世界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迁徙——高校内迁。光华大学亦在此列。1937年秋,光华大学决定在成都设立分部,称为“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这一决策,使得光华大学的血脉得以在相对安全的大后方延续。

成都分部的建立,是西南财经大学校史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第一次重大转移,更是其与巴蜀文化、西南社会开始深度融合的起点。在成都办学期间,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教学不辍,学术研究也未停歇。谢霖、容启兆等一批知名学者在此执教,吸引了众多流亡学生前来就读。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内迁为光华大学与四川本地教育力量的交汇创造了历史机遇。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本部准备复员回沪,而成都分部的校产、师资以及部分留川师生,为日后在成都创建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精神传统,增添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内涵,并使其命运与西南地区紧密相连。

新中国院系调整与四川财经学院的成立(1952-1953年)

1952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央政府借鉴苏联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方向是“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解,其工科、农科、医科、财经、政法等系科被分离出来,组建独立的专门学院。

在此背景下,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力量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汇聚。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此时已更名为成华大学)的经济系科为基础,整合了西南地区十七所高等院校的财经系科,其中包括:

  • 四川大学的经济系
  • 重庆大学的商学院
  • 华西大学的经济系
  • 川北大学的企业管理系
  • 重庆财经学院的部分系科
  • 以及其他多所院校的相关专业

这次空前规模的整合,于1952年10月至11月间正式完成,组建了西南地区第一所新型的高等财经学府——四川财经学院。首任院长由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彭迪先教授担任。四川财经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西南财经大学作为一所独立的、以财经为主干学科的专门学院的正式诞生。它不再是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而是直接服务于国家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1953年,学院开始全国统一招生,其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因此,虽然校史溯源至1925年,但1952-1953年的院系调整和四川财经学院的组建,是学校形成现有学科格局和办学特色的决定性事件,被视为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建校元年”。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与曲折(1950s-1970s)

四川财经学院成立后,迅速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学校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以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为核心的专业体系,编写和采用了苏联教材,为国家输送了大批计划、财政、金融、会计、统计等方面的专业干部。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展开,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学术活动几乎停滞,招生中断长达数年,师资队伍受到摧残,学校发展陷入低谷。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仍有一批教职员工坚守教育理想,在逆境中保存了学校的部分实力。这段曲折的经历,从反面证明了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学术自由对于大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也为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复兴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改革开放与西南财经大学的命名(1978-1985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新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春天。四川财经学院也进入了恢复、振兴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招生和教学秩序,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财经高级专门人才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需求,凸显学校在西南地区财经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全国性影响,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财经学院于1985年11月正式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这次更名,不仅是学校名称的改变,更是其办学层次、学科领域和发展定位的一次全面提升。它标志着学校从一所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财经学院,向一所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财经大学的跨越。更名后的西南财经大学,学科建设步伐加快,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对外学术交流日益活跃,为后续跻身国家重点大学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跻身“211工程”与“双一流”建设(1990s至今)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西南财经大学凭借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突出的行业影响力,于1997年成功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其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正式认可,并获得了持续的重点支持。

进入“211工程”后,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校在中国金融、西部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2017年,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西南财经大学再次入选,其应用经济学(自定)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标志着学校的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财经大学的新征程。

纵观西南财经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1925年光华大学在上海为救国图强而创立,到抗战时期西迁成都保存火种,再到1952年院系调整中汇聚西南财经精英成立四川财经学院,直至改革开放后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并跻身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序列,其每一步成长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它的校史,是一部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的奋斗史。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西南财经大学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那就是植根于“光华”传统的爱国精神、形成于西迁历程中的坚韧品格、成就于院系调整的开放胸襟、以及彰显于改革开放时代的创新意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引领着西南财经大学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其历史背景之深厚,发展脉络之清晰,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30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31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