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东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东南大学思政教育)

东南大学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著名高等学府,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显著成效。该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东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的思想根基,还借助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扎实的社会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于此同时呢,东南大学善于利用其深厚的校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育、学生管理和服务保障的各个环节,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东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承与理念根基

东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发展与成效深深植根于学校百年办学的辉煌历史与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作为一所肇始于1902年、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大学,东南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将国家命运与自身发展紧密相连,“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本身就蕴含着对崇高理想和完美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这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念引领,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使得东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自然而然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融入到大学精神血脉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清晰的价值导向,构成了东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理念根基,为其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东南大学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投入大量资源构建了一套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 一流的师资队伍保障:学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汇聚和培养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教学内容。
  • 教学改革创新:东南大学的思政课教学绝非照本宣科。教师们积极探索和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智慧教室、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会结合校史中的爱国运动篇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自身的紧密联系。
  • 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社会热点事件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于此同时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以上举措,东南大学的思政课成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成为了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有效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思想铸魂的核心作用。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东南大学深刻理解“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全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校要求并鼓励各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人文情怀、伦理规范、家国担当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融入我国重大工程背后的创新故事和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责任感;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学校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教学竞赛、优秀案例评选等方式,提升广大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
    于此同时呢,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 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它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思想的熏陶和价值的引导,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实践育人与社会课堂的拓展延伸

东南大学坚信“实践出真知”,将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构建了体系化、常态化的实践育人模式。

  • 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国情考察等。学生们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革命老区,了解国情民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世界、锤炼品格、奉献社会。
  •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合作,建立了一大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可靠的实践平台,保障了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 强化成果转化与价值引领:活动结束后,通过举办实践成果汇报会、分享会、评选表彰等方式,强化实践体验的总结与升华,引导学生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行动追求。这种“行走的课堂”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和说服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四个自信”。

文化育人与环境熏陶的潜移默化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和重要氛围。东南大学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 传承弘扬校史文化:积极挖掘和利用校史中的爱国故事、学术传统和大师风范,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史馆参观、专题展览、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激发其爱校荣校、爱国报国的情怀。
  •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持续举办“新生文化季”、“毕业文化季”、“信仰公开课”、“人文讲座”等高品位、多层次的文化活动,邀请名家大师、道德模范、杰出校友等与学生交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建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注重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和管理,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承载育人功能的元素。
    于此同时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文化浸润,使学生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自然而然地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实现思想情感的升华。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支撑

东南大学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了精细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他们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开展常态化、个性化的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提供精准的指导和帮助。
  • 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干预和危机预防体系,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 资助育人工作:完善“奖、贷、助、勤、补、免”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品质和奋斗精神,实现从“经济资助”到“发展资助”的转变,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 就业指导与服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这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东南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成功地融合了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贯通了课堂内外,协调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平衡了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成效体现在学生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毕业生以其“基础厚、品格高、能力强”的特质广受社会赞誉,这正是东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实效化的最有力证明。面向未来,东南大学必将继续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33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4998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