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吉林大学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吉大校史简介)

吉林大学综合评述吉林大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于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府。其历史脉络深厚,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等六所底蕴悠久的院校于2000年及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强强联合”的典范。此次合并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的学科覆盖面,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格局,更将各自领域的优良传统与优势基因熔于一炉,铸就了今日吉大“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品格。在长达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吉林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从支援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了大批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如今的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突出,校园规模宏大,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底蕴深厚,更在应用研究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展现出强大活力,是屹立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颗璀璨学术明珠,正朝着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吉林大学学校简介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6年创建的东北行政学院,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占地面积广阔,拥有七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素有“美丽吉大”之称。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兽医、军事后勤等学科实力得到显著增强。这一系列合并重组,顺应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强大的综合优势。

在学科建设方面,吉林大学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学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是其传统优势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吉林大学的多个学科获评A类。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吉林大学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实施“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岗位聘任计划等举措,吸引和培育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人才培养上,吉林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是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设有多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科教育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吉大学子素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著称,毕业生深受社会各行各业的欢迎和好评。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吉林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于此同时呢,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化办学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吉林大学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合作科研、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建有多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
于此同时呢,学校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前来学习深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吉林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培育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学校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众多学生社团和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吉大校园四季景色宜人,春季杏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似火,冬季白雪皑皑,为师生提供了优美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吉林大学校史概述

吉林大学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中国发展紧密相连、不断开拓进取的奋斗史。其发展脉络主要经历了初创奠基、独立办学、合并壮大以及内涵提升等几个关键历史阶段。

初创与奠基(1946-1951)

吉林大学的源头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0月,为适应东北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市创建了东北行政学院,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学校。首任院长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学院初期主要任务是培养行政干部,设有行政、司法、财政、银行、教育等系科。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改称东北科学院。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学校于1948年11月迁至沈阳,复名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3月,学校迁至长春。同年9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开始向正规化高等教育转型。这一时期,学校从一所干部培训学校迅速发展成为新型正规大学,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办学方向。

独立办学与初步发展(1952-1966)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在这次调整中,东北人民大学的法律系、财政信贷系、会计统计系等被调出,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一批知名学者(如王湘浩、余瑞璜、吴式枢、朱光亚、霍秉权等)和部分学生以及一些学科专业被调入,极大地加强了学校的理科力量,使学校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这次调整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其奠定了坚实的理科基础。195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和吉林省发展的需要,东北人民大学划归吉林省领导,并于同年8月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在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唐敖庆校长等人的带领下,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化学、数学、物理、半导体系等学科在国内崭露头角,迅速跻身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行列。1960年,吉林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标志着其办学水平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

曲折前进与恢复发展(1966-1976及之后)

如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吉林大学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发展进程遭遇挫折。即使在困难条件下,部分教师仍坚持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1976年之后,随着国家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吉林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学校迅速恢复教学秩序,重建学科体系,扩大招生规模,并积极派遣教师出国深造,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1978年,吉林大学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科建设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为后续的跨越式发展积蓄了力量。

合并组建与跨越发展(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开启了以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深刻变革。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分属教育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的五所高校: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实行实质性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8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转隶并入吉林大学。这次大规模的合并重组,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 原吉林大学:以基础文理学科见长,是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数学、化学、物理、法学、哲学等领域具有深厚底蕴。
  • 原吉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以车辆工程、农业机械、管理工程等为特色,是国内汽车、农机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由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参与创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很高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是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医科大学。
  • 原长春科技大学:前身是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任首任校长,在地质、矿产等领域优势突出。
  • 原长春邮电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信息通信类高等学校,在通信、电子等技术领域具有特色。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在军事兽医、后勤装备、军事后勤学等领域实力雄厚。

六校的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使新吉林大学的学科覆盖面急剧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巨型大学。合并后,学校面临着整合资源、融合文化、优化管理的艰巨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逐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推动了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了从“物理合并”到“化学融合”的深刻转变。

此后,吉林大学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紧紧抓住这些重大发展机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校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回顾吉林大学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始终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与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创业、发展、壮大、强盛之路。从烽火中诞生的干部摇篮,到院系调整后崛起的学术重镇,再到世纪之交强强联合形成的教育航母,直至今日迈向世界一流的宏伟征程,吉林大学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几代吉大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深刻烙印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轨迹。展望未来,吉林大学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38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2.2882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