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南昌工程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校训渊源)

综合评述南昌工程学院的校训——“自强不息、格物致知”,是其历经近半个世纪办学实践凝练而成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航标。这八个字,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深刻烙印着学校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秉持的办学理念与时代担当。“自强不息”语出《周易》,象征着一种刚健有为、奋斗不止的生命姿态,它精准地概括了学校从初创时期的艰苦创业,到升格本科、谋求更大发展的征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意志品质。而“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代表着探究事物原理、获取真知灼见的科学精神,这与学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程院校的定位高度契合,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校训的历史,与南昌工程学院自身的发展史紧密交织。从水利院校的行业特色,到多科性工程学院的综合布局,校训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深化,它既是过往岁月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期许,持续引导着一代代南工师生在治学、修身、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学校文化认同和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自强不息、格物致知:南昌工程学院校训的深厚意蕴与历史回响

在高等学府的精神殿堂中,校训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办学方向,凝聚着师生共识,传承着文化基因。南昌工程学院所秉持的“自强不息、格物致知”校训,便是这样一座内涵丰富、历久弥新的精神丰碑。它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也是学校在特定历史轨迹中办学理念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气质风貌和师生的价值追求。


一、校训的文本溯源与文化内涵

“自强不息”与“格物致知”这两个璀璨的词汇,均源自中国古代经典,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 “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此语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本意是,宇宙天体刚健有力、运行不止,君子应效法这种精神,奋发向上,永不懈怠。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面对挑战不退缩的顽强意志和进取心态。对于一所高校而言,“自强不息”意味着:
    • 在办学过程中,要勇于克服困难,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超越。
    • 在人才培养上,要激励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在学术研究中,要鼓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持续攻坚克难。
    这是一种动态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事业观。
  • “格物致知”的求真本质:此语源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它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人格修养的起点。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阐释,尤其以朱熹的观点为代表,认为“格”即探究、穷尽,“物”指事物,“致”即求得,“知”为知识、真理。合而言之,就是通过深入探究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从而获得真知灼见。这体现了:
    • 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强调实践出真知。
    • 一种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反对空谈,注重实证。
    • 一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探索欲望。
    对于以工程技术见长的南昌工程学院来说,“格物致知”尤其契合其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师生扎根实践,精研技术,追求真理。

将“自强不息”与“格物致知”并列作为校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自强不息”侧重于精神意志的锤炼,是动力源泉;而“格物致知”侧重于方法论和实现路径,是实践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南昌工程学院师生既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双重品格。


二、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演进历程

南昌工程学院校训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历程逐步凝练、明确并深入人心的,其历史脉络与学校的命运紧密相连。

  • 创业维艰与“自强”精神的萌芽(1958-1978):学校的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建校之初,条件艰苦,百业待兴。无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还是办学经验,都处于摸索阶段。随后,学校经历了停办、复办、改制等多次调整,校名亦几经变更,如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等。在这一充满挑战的时期,尽管可能没有明确的文字校训,但艰苦环境天然孕育了师生员工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自强”基因。这种精神成为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为日后校训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精神底蕴。
  • 改革奋进与校训的初步凝练(1978-2004):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1985年,学校更名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和规模得到提升。在这一阶段,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提炼一个能够代表学校特色和精神的核心理念变得日益重要。基于学校以水利水电为特色、注重工程应用的背景,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奋斗传统,“自强不息”所代表的拼搏精神,“格物致知”所代表的工程伦理和科学追求,逐渐成为校内共识。虽然具体表述和正式确立的时间点可能在校内有一个过程,但这两个理念的核心内涵已经深深融入学校的办学实践和师生理念中,指导着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 升格本科与校训的正式确立与弘扬(2004年至今):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这标志着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升格本科不仅是办学层次的飞跃,更是学校身份认同和校园文化重塑的关键时期。为适应本科办学的要求,凝聚全校师生和校友的力量,系统总结办学传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正式确立一个精炼、深刻、富有号召力的校训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经过广泛讨论和慎重决策,被正式确定为南昌工程学院的校训。这一确立,是对学校数十年办学历史和精神传统的官方总结与升华,使其从一种内化的精神转化为外显的文化符号。此后,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如新生入学教育、校园环境布置、校史宣传、重要典礼等,不断强化校训的宣传教育,使其日益成为全体南工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三、校训对学校办学实践的深刻影响

校训绝非悬置于象牙塔顶的空洞口号,它深刻地渗透于南昌工程学院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校训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德育上,强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在智育上,注重引导学生践行“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正是“格物致知”精神的体现;而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倡导“自强不息”的品格则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心态。
  •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作为一所应用型工程院校,学校的学科设置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传统优势领域,以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始终坚持面向实际、服务实践的方向。这种“格物”的务实态度,使得专业建设能够扎根现实土壤。
    于此同时呢,面对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不断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提升内涵建设水平,这本身就需要“自强不息”的勇气和毅力。
  •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学校的科研工作强调应用导向,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格物致知”的现代诠释。许多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水利水电、生态环境、智能制造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科研团队往往需要攻克技术难关,这离不开“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支撑。
  •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通过建设校史馆、设立含有校训元素的标识景观、举办以校训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等,营造了崇尚奋斗、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校园氛围。校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校训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南昌工程学院的校训“自强不息、格物致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大批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能够潜心钻研、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勇于面对挑战,敢于攀登高峰。南昌工程学院的校训与此高度契合。

从个体成长层面看,在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大学生更需要内在的定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自强不息”激励他们不断自我更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格物致知”引导他们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备求真务实的能力,这将是他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面向未来,南昌工程学院在继续弘扬校训精神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
例如,在“格物致知”中,可以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应对复杂性挑战;在“自强不息”中,可以融入国际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校训作为精神旗帜,将继续引领南昌工程学院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独特的“南工”力量。

南昌工程学院的校训,是其历史的沉淀,现实的指引,也是未来的承诺。它简洁而深刻,古老而常新,将继续在一代又一代南工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在他们的行动中开花结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958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1.4428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