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西艺术学院学校简介,校史概述(广艺校史简介)

综合评述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我国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自1938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以来,便肩负起“以艺术振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其发展历程与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紧密交织,从初创时期的艰难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稳步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始终扎根于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秉持“亲爱精诚”的训诲,融合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它不仅为广西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更在传承与弘扬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学校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部孜孜不倦的育人史,更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史,展现了艺术教育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广西艺术学院学校简介

广西艺术学院,简称“广艺”,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华南地区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学校秉承“亲爱精诚”的校训,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形成了以艺术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办学格局,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的高水平艺术人才,成为传承和创新区域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四个主要校区:南湖校区相思湖校区西校区桂林校区,总占地面积广阔,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学校设有多个教学单位,涵盖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传媒、人文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拥有多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多个领域,部分学科和专业成为国家或自治区级的优势特色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创作研究成果丰硕,师生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展演和赛事中屡获大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团队。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上,学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创新思维。设立了多个研究所和创作中心,聚焦于民族艺术、当代艺术、艺术理论与批评等方向,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艺术作品和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美术、服饰等方面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创新上,贡献卓著。

国际化办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凭借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学校积极开展与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互访、联合创作、学术研讨、艺术展演等多种形式,搭建了国际化的艺术教育交流平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类学术讲座、艺术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戏剧公演、电影节等活动常年不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陶冶了艺术情操,激发了创作灵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广泛活跃于文化艺术、教育、创意产业等各个领域,许多已成为行业中的翘楚和骨干力量。

校史概述
一、 初创与抗战岁月(1938-1949)

广西艺术学院的源头可追溯至1938年,由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满谦子先生和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以及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吴伯超先生等先驱共同倡议筹建。其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旨在“以艺术宣传抗战,振奋民族精神”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在桂林应运而生。这成为了学校最初的火种。其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几经变迁,先后更名为“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众多艺术名家汇聚于此,坚持教学与创作,为抗战宣传和艺术教育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 新生与初步发展(1950-1977)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原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并入,在武昌组建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南音乐专科学校”,这两所学校后来分别发展为广州美术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而留在广西的艺术教育力量继续发展。1958年,在广西省委的关怀下,决定恢复重建艺术专科学校。1960年,经批准,“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并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艺术学院”。此后,学校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但在曲折中仍艰难维系,为广西保存了宝贵的艺术教育力量。


三、 改革与蓬勃发展(1978-1999)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广西艺术学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

  • 学科拓展:逐步从原有的美术、音乐两大门类,向舞蹈、戏剧、设计、艺术理论等多学科领域扩展,形成了更为综合的学科架构。
  • 师资壮大:积极引进和培养师资,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学者加入到教学科研行列中。
  • 基建改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的教学楼、琴房、画室、排练厅等相继落成,为师生提供了更好的硬件支持。
  • 创作繁荣:师生的艺术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作品开始在全国性展览和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学术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

这一时期,学校奠定了作为华南地区重要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坚实基础。


四、 跨越与内涵提升(2000-2019)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广西艺术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内涵提升的新阶段。

  • 规模扩张: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先后建设了相思湖校区、西校区等,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
  • 层次提升:研究生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 特色凝练:更加注重办学特色的培育,将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壮锦、铜鼓、民歌、舞蹈等)深度融入教学与创作,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教育特色。
  • 开放办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这一地理优势,大力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 社会服务: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承担了大量重大文化项目的设计、创作和展演任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五、 新时代与未来发展(2020至今)

步入新时代,广西艺术学院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指引,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

  • 聚焦一流:集中资源加强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大艺术创作项目上实现突破。
  • 立德树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 数字化转型:积极应对数字时代变革,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领域布局发力。
  • 文化传承创新:更深层次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特别是对广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
  • 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艺术教育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艺术教育共同体。

目前,广西艺术学院正朝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它将继续从其厚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时代的画卷上,用艺术的语言描绘更加璀璨的未来。其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唯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血脉相连,艺术教育才能永葆生机,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58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9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