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鲁东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鲁东大学校训详解)

综合评述鲁东大学的校训“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凝练而深刻地概括了该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文化精神。这八个字并非简单的并列组合,而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筑了鲁东大学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厚德”是根基,强调品德修养的首要性,确立了立人树人的根本方向;“博学”是路径,指明了通过广泛涉猎、深入探究以获取真知的求学方法;“日新”是动力,倡导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笃行”是归宿,要求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校训不仅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如对“德”的尊崇、对“学”的重视、对“行”的强调,同时也紧密结合了现代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要求。它既是鲁东大学历史积淀的体现,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精神指引,对内凝聚人心、塑造学风,对外展示形象、传播价值,是鲁东大学灵魂与特色的集中表达。深入阐释其内涵,对于理解这所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鲁东大学校训的深刻内涵与文化意蕴

鲁东大学坐落于山海相拥的港城烟台,是一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其近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鲁大人砥砺前行,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传统,而“厚德 博学 日新 笃行”这八字校训,正是这种精神气质最凝练、最核心的载体。它如同灯塔,指引着师生前行的方向;如同基石,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础。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意蕴深远,每一词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分量和实践要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


一、 “厚德”:立人之本与教育之基

“厚德”居于校训之首,凸显了道德修养在个体成长和大学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德者,本也”,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颠扑不破的育人古训。鲁东大学将“厚德”置于校训开端,深刻表明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视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厚德”的内涵,首先在于个人私德的修养。它要求师生明辨是非、恪守诚信、仁爱友善、正直无私。在大学环境中,这意味着学生要遵守学术规范,杜绝抄袭作弊;教师要恪守师德师风,做到为人师表。这是一种内在的、向善的道德追求,是成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基本前提。

“厚德”更包含着崇高的社会公德与家国情怀。它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责任担当。鲁东大学的前身历经抗战烽火,其基因中便蕴含着深厚的爱国精神。
因此,这里的“厚德”,不仅是独善其身的修养,更是兼济天下的胸怀。它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心系民生福祉,立志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才。

在大学教育的实践中,“厚德”体现在方方面面:

  • 课程思政的融入: 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 校园文化的营造: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表彰道德模范、宣传先进事迹,营造崇尚道德、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 社会实践的锤炼: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等活动,在服务与奉献中砥砺品格,升华道德情操。

因此,“厚德”是鲁东大学精神的底色,它奠定了人才培养的伦理基础,确保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首先是品德高尚、值得信赖的人。


二、 “博学”:求知之径与成才之道

“博学”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核心途径,它指明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应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博”意味着广博、宽广,既要求知识的广度,也鼓励跨学科的视野;“学”则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性和持续性,是一种主动探究、终身不懈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趋势。鲁东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博学”的校训精神,正是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艺术等多个领域,构建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
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也为应对未来社会复杂多变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学”的实现路径是多元的:

  • 扎实的专业基础: “博”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支撑的“博”。学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前沿动态。
  • 广泛的通识教育: 开设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参与名家讲座、学术报告,拓宽知识视野。
  • 自主的探究学习: 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度探究,培养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浓厚的书香氛围: 营造热爱阅读的校园风气,使读书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博览群书中增长才智,陶冶性情。

“博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它要求师生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从而实现学识与智慧的共同增长。


三、 “日新”:创新之魂与发展之力

“日新”一词,源自《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将其纳入校训,彰显了鲁东大学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时代品格,以及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办学追求。

“日新”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 它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倡导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走在时代前列。鲁东大学鼓励师生在各自的领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权威,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

“日新”也是一种实践要求。 它意味着持续的改进和超越。对于教师而言,“日新”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科研课题的突破上;对于学生而言,则体现在学习方式的优化、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实践中。学校通过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科研实验室开放等,为师生提供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成果的机会。

“日新”精神在鲁东大学的具体体现包括:

  • 科研创新的鼓励: 支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性研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学术环境。
  • 教学改革的深化: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和反思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思想基础。

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日新”已成为个人和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鲁东大学通过弘扬“日新”精神,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乃至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四、 “笃行”:实践之要与知行合一

“笃行”是校训的落脚点,它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追求“知行合一”的境界。“笃”有笃实、专心、坚持不懈之意。“行”即实践、行动。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理想的实现依靠奋斗。“笃行”要求师生不仅要志存高远、学识渊博,更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

“笃行”是对“博学”与“日新”的检验与升华。 再广博的知识,若不能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便是空中楼阁;再新颖的想法,若不能通过行动转化为现实,也只是纸上谈兵。鲁东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干精神,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笃行”的内涵体现在多个层面:

  • 学术上的严谨求实: 在科学研究中,要求尊重事实,注重实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和理论推导。
  • 专业上的勤勉敬业: 在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中,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将所学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于工作实践。
  • 社会服务中的担当奉献: 鼓励学生将知识奉献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 个人成长中的持之以恒: 无论是学习还是事业,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鲁东大学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笃行”平台。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笃行”确保了鲁东大学的育人成果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整体价值

“厚德、博学、日新、笃行”这四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

从逻辑关系上看,“厚德”是方向和灵魂,规定了“博学”、“日新”、“笃行”的价值取向,确保才学用于正途,创新合乎道义。“博学”是基础和前提,为“日新”提供知识储备,为“笃行”提供理论支撑。没有广博的知识,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实践也容易陷入盲目。“日新”是动力和升华,它推动“博学”不断走向深入和前沿,也为“笃行”注入创新的活力,避免机械重复。“笃行”是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它将“厚德”的品格、“博学”的才智、“日新”的成果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反过来促进品德的锤炼、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升。

这一校训深刻体现了鲁东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
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它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以及“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强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鲁东大学的校园里,校训不仅仅镌刻在醒目的位置,它更渗透在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内化于师生的心灵,外化于师生的言行。它是一代代鲁大人共同的精神印记,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体现,也是鲁东大学在新时代迈向更高发展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校训,鲁东大学正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教育追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061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14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