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上外贤达校训释义)

综合评述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是其办学精神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与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紧密相连。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直指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贤”与“德”强调了内在品格的修养,要求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完善;而“达”与“道”则指向外在事功的建立,倡导师生通晓事物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论,以卓越的才能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这一校训巧妙地将内在修为与外在事功、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了清晰的价值坐标。它不仅是对历代先贤智慧的传承,更是对身处全球化时代的贤达学子提出的时代要求,引导他们成为既具备深厚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又拥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实践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深入解读和践行这一校训,对于理解学院的办学特色、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及指引师生的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核心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其所秉承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上外贤达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言简意赅,意蕴深远。这八个字如同灯塔,照亮着学院的发展道路,指引着一代代贤达学子的成长方向。它不仅是对学院名称“贤达”二字的精妙诠释,更是对全体师生行为准则和理想抱负的永恒期许。


一、校训的语源与字义解析

要深刻理解“贤者惟德,达者善道”的内涵,首先需从文字本源入手进行细致剖析。


1.“贤”与“德”的深邃内涵

“贤”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本义指多才多能,引申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说文解字》释“贤”为“多才也”,但后世更强调其道德属性。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的“贤”即指品德高尚、行为可为楷模之人。
因此,“贤者”指的是那些才德兼备、品行出众的君子。

“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可以指个人的内在品性、道德修养,如仁、义、礼、智、信等具体德目;也可以指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与准则,即“天道”、“地德”。在校训中,“德”主要侧重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操守。“惟”是“只有”、“独一”的意思,强调唯一性和根本性。“贤者惟德”直译即为:成为贤者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标准在于修养德行。它明确指出,道德品性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堪称“贤者”的首要且核心的尺度,才能必须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之上,方为真贤。


2.“达”与“道”的广阔外延

“达”字有通达、到达、通晓、显贵等多重含义。《论语》中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处的“达”意指事业成功、理想实现。
于此同时呢,“达”也指对事理有透彻的理解和领悟,如“通情达理”。
因此,“达者”可以理解为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学识上融会贯通、在处事上明晓事理的成功人士。

“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含义比“德”更为宏大。它既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与方法论;还可以指特定的学问、技艺或思想体系。“善”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善于”、“擅长于”、“能够很好地把握和运用”。“达者善道”意为:达者之所以能通达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认识、把握并践行正确的“道”。这个“道”,既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之道,也包括为人处世之道,更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之道。


3.校训的整体逻辑关系

“贤者惟德”与“达者善道”并非孤立的两个部分,而是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

  • 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贤”侧重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是立身之本;“达”侧重于外在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是处世之用。校训将“贤”置于“达”之前,寓意“欲达其事,先贤其品”,强调了品德修养是能力施展和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结合:“德”代表着价值理性,明确了“为何而行”的方向性问题,确保行动具有正向的道德价值;“道”则更多地体现工具理性,解决了“如何而行”的方法论问题,追求行动的效率与效果。校训要求贤达学子既要有崇高的道德追求(贤德),也要有实现理想的有效方法和能力(善道)。
  • 理想人格的完整塑造:校训共同勾勒了学院所期望培养的理想人才画像——他/她不仅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也是一个能力卓越、能够通达权变、成功应对现实挑战的“达者”。这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象化表达。


二、校训与学院办学定位及特色的契合

上外贤达学院的校训并非泛泛而谈的道德箴言,而是与其独特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


1.与经济人文类学科特色的呼应

作为一所以经济、人文、管理、艺术等学科为主的学院,其专业领域尤其需要“德”与“道”的指引。

  • 经济管理领域: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经济活动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约束。校训中的“贤者惟德”直接回应了对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重现。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经济或管理人才,即使能力再强,也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而“达者善道”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道”之理),更要善于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把握市场脉搏,具备创新和创业的能力(“道”之用)。
  • 人文学科领域:语言、文学、传播、艺术等专业本身就是对人类精神世界和文明成果的探索。学习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追寻的过程,这与“德”的修养天然契合。
    于此同时呢,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影响社会、服务文化发展的能力,正需要“善道”的智慧。


2.与国际化办学方向的融合

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优势,上外贤达学院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校训在全球化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 “贤德”的普世价值:虽然“贤”、“德”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蕴含的诚信、仁爱、责任、尊重等价值观念是具有普世性的。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备良好个人品德和跨文化理解力的“贤者”,更能赢得尊重,建立信任。
  • “善道”的全球视野:在全球化的今天,“道”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它要求学子们善于理解和把握国际规则、世界发展趋势、不同文化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这种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本领,正是“达者善道”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娴熟运用国际语言,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的“达者”。


3.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上外贤达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校训为此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能力要求。

  • “德”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基石:对于即将直接步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言,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社会公德心等品德素养,是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校训强调“惟德”,即是强调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 “善道”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善道”直接对应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具备强大的适应力和执行力。


三、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实践中的体现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上外贤达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将“贤者惟德,达者善道”的精神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准则。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中的融入

学院将校训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

  • 课程思政:鼓励各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挖掘学科蕴含的伦理道德元素(贤德)和方法论智慧(善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 通识课程体系: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伦理、商业伦理、跨文化沟通等系列通识课程,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为“贤德”奠定学识基础,为“善道”提供思维工具。


2.在学术活动与专业竞赛中的倡导

学术追求本身就是对“道”的探索。

  • 学术规范与诚信:在学术研究中,强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诚信,这既是“德”的要求,也是探求真理之“道”的基本准则。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是对“贤者惟德,达者善道”的背离。
  • 鼓励创新与实践:通过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检验知识、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正是“善道”精神的实践场。在比赛中,不仅比拼专业技能(“道”之技),也考验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德”之体现)。


3.在校园环境与学生活动中的浸润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 物质文化载体:将校训醒目地镌刻在校园标志性建筑、宣传栏、文化石上,使其随处可见,时时提醒。
  • 精神文化引领: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大会等重要仪式,反复宣讲校训内涵,表彰践行校训精神的优秀师生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培养感恩之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贤德);支持各类学术、文艺、体育社团发展,让学生在组织、策划、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领导力、协调力和执行力(善道)。


4.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要求

教师是校训的首要践行者和示范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而言,“贤者惟德”意味着要恪守师德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达者善道”则要求教师不仅学问精深,还要善于教书育人,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能够因材施教,成为学生学业和成才道路上的指导者。


四、校训对学子成长成才的指引意义

对于每一位贤达学子而言,“贤者惟德,达者善道”不仅是悬挂于墙的训诫,更应是融入血脉的信念和指引行动的罗盘。


1.明确修身立业的根本顺序

校训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先做人,后做事。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子们首先应致力于自身品格的锤炼,培养诚实、善良、宽容、坚韧、有责任感等基本美德。只有打下了坚实的品德根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正向作用,个人未来的事业发展(“达”)才有可持续性和真正的价值。急于求成而忽视品德修养,无异于舍本逐末。


2.提供应对挑战的智慧心法

在大学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学生会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诸多挑战。“贤者惟德”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守住道德底线,以积极正直的心态去应对。“达者善道”则启发学生,不要蛮干,而要善于思考、探索规律、讲求方法。遇到难题时,应分析其根源,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懂得借助资源,学会与人合作。这种“既重品格,又讲方法”的智慧,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复杂局面。


3.树立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

校训所倡导的“贤”与“达”,最终指向的并非个人的独善其身或孤芳自赏,而是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贤德”意味着心系社会,具备家国情怀;“善道”意味着学有所成,能够以其才学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它激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最高追求。这才是“贤达”教育的终极目标。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校训“贤者惟德,达者善道”,如同一颗历经岁月打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光芒,又焕发着新时代教育精神的活力。它从传统中走来,向未来走去,深刻地定义了这所学院的品格与追求。它告诉每一位在此求学的青年,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获取谋生的技能,更在于塑造高尚的灵魂和掌握成功的法则。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变化加速的时代,重温并践行这一校训,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它将继续作为上外贤达学院的精神旗帜,引领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激励一代代贤达学子努力修为,追求卓越,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31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1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