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哈音思政如何)

哈尔滨音乐学院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等音乐学府,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长期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显著的成效。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艺术院校专业特点,构建起具有音乐院校特质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通过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文化传承全过程,学院有效实现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学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模式,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内容上注重与时俱进,既贯彻国家主流价值观要求,又紧密结合艺术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载体形式,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思政工作队伍。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充分发挥了艺术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独特优势,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总体来看,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扎实有效,而且特色鲜明,为培养德艺双馨的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哈尔滨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工作体系。学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机制。学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落细。

在机构设置方面,学院独立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备了一支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 作。
于此同时呢,学工部、团委、各系部党组织等机构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学院还建立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有效激发了各方面做好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院注重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哈尔滨音乐学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院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全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并保证充足的学时学分。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适合艺术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题研讨、艺术实践等互动式教学方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显著提高了课堂效果。

学院特别注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专业特长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时,组织学生赏析、演奏、演唱经典红色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红旗颂》等,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这种“以乐化人、以情感人”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此外,学院还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拓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互促进,增强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

哈尔滨音乐学院深入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要求所有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中明确体现价值引领的要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深度融合。

在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们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例如,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对红色经典歌曲创作历程、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深入讲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音乐史教学中,通过中西音乐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主题性文艺创作和演出,如“纪念抗战胜利”、“歌颂新时代”等专场音乐会,使学生在艺术创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还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优秀案例评选、教学示范观摩等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一批富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脱颖而出,形成了“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哈尔滨音乐学院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将育人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舞台。学院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文艺下乡”、“社区服务”、“寻访红色足迹”等,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学生艺术团赴部队、工厂、农村、学校举行慰问演出,用艺术的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院还与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机构、社区街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

在校园内,学院大力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团,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红色文化传播社等,开展读书会、辩论赛、主题创作等自我教育活动。志愿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精神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师资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哈尔滨音乐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学院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和师德关。

学院建立健全了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培养体系,通过岗前培训、在职研修、学术交流、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任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

学院特别重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专题培训、工作坊、教学竞赛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掌握将价值引导融入知识传授的有效方法。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院还完善了思政工作队伍的考核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适当倾斜,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障队伍稳定发展和持续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环境营造

哈尔滨音乐学院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作用,努力营造富有艺术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育人环境。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通过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院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 动,如“五四”青春歌会、“一二·九”文艺汇演、国庆系列活动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打造了“音乐大讲堂”、“艺术名家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坊”等品牌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学者来校讲座交流,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在校园景观、场馆设计中融入艺术元素和人文精神,设置了校史馆、音乐博物馆、艺术长廊等文化设施,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学院还加强了网络文化建设,建设了思政主题网站、新媒体平台,生产传播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唱响网上主旋律,牢牢掌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通过一系列举措,哈尔滨音乐学院形成了具有鲜明音乐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润的文化滋养和良好的环境保障,实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育人效果。

育人成效与社会反响

哈尔滨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扎实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近年来,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持续上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创作表演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以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许多毕业生活跃在艺术表演、教育、创作等领域,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骨干力量。

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和创新做法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相关经验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学院师生创作排演的主题文艺作品在服务社会、文化惠民中产生良好反响,展现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师生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

这些成效充分证明,哈尔滨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艺术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190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964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