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有哪几个校区,何时创办(重庆建工学院校区与创办时间)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作为重庆市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创办以来始终专注于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目前拥有两个主要校区,分别是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南山校区和两江新区的茶竹校区。南山校区作为主校区,承担了学院主要的教学、行政及学生管理工作;茶竹校区则是在学院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优化布局而建设的新校区,进一步拓展了学院的办学空间和资源。学院创办于1956年,其前身是重庆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于2007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实现了由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多年来,学院紧密结合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重庆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形成了以土木建筑为核心,辐射相关领域的专业体系,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创办与发展历程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起源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的重庆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这一时期,新中国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期,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建筑需求急剧增长,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该校的成立正是为了响应这一时代号召,填补西南地区建筑人才培养的空白。建校之初,学校主要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等中等专业,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建筑行业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学校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历史演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学校先后更名为重庆市建筑工程学校、重庆市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并在此期间兼并整合了重庆市第二城市建设技工学校等机构,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和专业覆盖范围。这一阶段的合并与调整不仅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也使其在西南地区建筑类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建筑业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原有的中职办学层次已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2007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学校正式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这一转变标志着学院办学层次的重大提升,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篇章。升格后,学院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与多家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学院紧跟建筑行业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增设新专业,如建筑信息化管理、智能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等,并持续加大实训设施投入,建设了一批符合行业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
于此同时呢,学院还积极参与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通过技术服务和人才输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重庆市建设类高职院校中的骨干力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区概况与分布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目前共有两个校区,分别是南山校区和茶竹校区。这两个校区在功能定位、专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上既相互独立又互补协同,共同支撑学院的办学活动。

南山校区

南山校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梨花大道857号,是学院的主校区和历史发源地。该校区占地面积约400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教学、生活及体育设施齐全。南山校区承载了学院大部分的行政职能、基础教学、学生管理与核心专业实训任务。校区内主要建筑包括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以及标准运动场等。专业设置上,南山校区主要以传统优势专业为主,例如:

  • 建筑工程技术
  • 工程造价
  •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
  •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 工程测量技术

这些专业拥有深厚的办学积淀和较强的师资力量,配备了材料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实训场、BIM技术中心等现代化实训场所。
于此同时呢,南山校区也是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窗口,多次承办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类赛项,并与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共建了“订单班”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茶竹校区

茶竹校区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翠云街道黄山大道,是学院为适应办学规模扩大和优化空间布局而建设的新校区。该校区于2020年左右初步投入使用,总规划占地面积约300亩,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并入驻部分院系和学生。茶竹校区的建设是学院响应重庆市打造“智慧之城”和两江新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的重要举措。校区设计更具现代感,突出绿色、智能理念,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更为先进。在专业布局上,茶竹校区侧重于与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度高的领域,主要包括:

  • 智能建造技术
  • 建筑信息化管理(BIM)
  • 物联网应用技术(智慧建筑方向)
  • 建筑工程设备技术
  • 现代物业管理

校区内建设了智能建造实训中心、智慧工地模拟实训场、装配式建筑工艺工法展示基地等特色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贴近行业前沿的学习环境。茶竹校区的运行有效缓解了主校区的空间压力,并为学院探索“双校区协同管理”模式积累了经验。

校区功能互补与资源共享

两个校区虽在地理上相隔一定距离,但通过统一的学术规划和管理机制实现了资源高效共享。学院建立了校区间通勤班车系统,方便教师跨校区授课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务系统对两个校区的课程安排、实验设备使用进行了一体化调度,确保教学秩序和质量稳定。
除了这些以外呢,图书馆数字资源、网络课程平台及大型仪器设备均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打破了物理空间限制。这种双校区布局不仅拓展了办学容量,也有利于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南山校区聚焦夯实传统专业基础,茶竹校区侧重创新融合与新兴领域探索,共同形成了“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办学格局。

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建筑行业特色,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建筑业产业链需求,构建了以土木建筑大类为主体,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体系。学院目前开设专业30余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或特色专业10余个,如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被评为重庆市高职教育特色专业或双基地建设项目专业。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强调“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及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
例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课程设置覆盖从识图、施工、管理到B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学生可通过学习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并可参加国家级、市级建筑类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
于此同时呢,学院积极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实训基地建设是学院专业建设的另一大亮点。除校内实训场所外,学院与重庆建工集团、中冶建工、重庆市设计院等数十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除了这些以外呢,学院还依托建筑行业背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与工程咨询服务,年培训量超过万人次,有效发挥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现有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3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60%以上,多数专业教师具有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行业执业资格或企业工作经历。学院还从合作企业聘请了大量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项目指导及讲座任务,将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标准带入课堂。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学生有机会提前进入企业真实环境学习,显著提升了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设计咨询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市政工程单位等,众多校友已成为行业技术与管理骨干,为重庆乃至全国的城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学院鼓励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深造,并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了专本贯通培养项目,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通道。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院设立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学生开展技术革新、创意设计和小微创业实践,多次在重庆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学院教师团队参与了许多地方建设项目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如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指导、古镇保护性规划、建筑节能改造方案设计等。
于此同时呢,学院是重庆市建设行业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定点机构、重庆市建筑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常年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和继续教育服务,年社会培训规模超过1.5万人次。

在文化传承方面,学院将建筑文化、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建筑文化概论》《中外建筑史》等课程,举办建筑模型制作竞赛、传统建筑工艺展示、建筑大师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建筑文化的认同感和审美素养。学院还注重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评选技能标兵、宣传优秀校友事迹等方式,激励学生专注技艺、爱岗敬业。校园文化建设上,学院利用建筑专业特色打造了“鲁班广场”“建筑文化长廊”等主题景观,营造了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

面向未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重庆、服务建筑、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双校区运行作为发展新契机,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将积极应对建筑行业绿色化、数字化、工业化转型趋势,加强智能建造、绿色建筑、建筑物联网等新兴方向的建设,努力建成特色鲜明、行业一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747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36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