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知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是一则底蕴深厚、意蕴悠长的箴言。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近一个半世纪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之中,源自其前身——北平师范大学的奠基者、著名教育家李蒸先生的题词。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治学与为人的核心要义,成为一代代西北师大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基因。“知术欲圆”强调追求知识的广博与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师生具备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术能力;而“行旨须直”则重在砥砺品格,要求坚守正直的道德操守和人生准则,行为端方,志趣高雅。这一校训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理想的现代诠释,更与西北师范大学地处西部、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紧密相连,体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培养既具真才实学又怀高尚品德之人才的使命担当。它超越了简单的口号,已然内化为学校的文化灵魂,指引着师生在学术探索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是理解西北师范大学精神风貌和历史贡献的关键所在。

西北师范大学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深厚意蕴与历史传承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星空中,每一所底蕴深厚的大学都以其独特的精神标识熠熠生辉,校训便是其中最凝练、最核心的灯塔。对于坐落于黄河之滨、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而言,其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不仅是一句朗朗上口的格言,更是一部浓缩的校史,一种活着的传统,指引着无数学子治学与为人的方向。这八个字,源于历史的烽火,成于实践的沃土,其所承载的哲学思辨、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成为学校身份认同和精神传承的基石。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提出背景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直接溯源至学校发展史上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李蒸先生。李蒸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曾长期担任北平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校长,也是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西迁办学、坚守教育火种的关键领导者。

这一校训的提出,与学校颠沛流离 yet 壮怀激烈的西迁历程紧密相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危急。为保存国家教育精华,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共同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南迁至陕西城固,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久,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令,西北联大改组,其中的师范学院于1939年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蒸先生任院长。正是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在城固那片饱含忧患却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李蒸先生为学院写下了“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题词,后经历史沉淀,被正式确立为校训。

这一题词的出现,具有极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考量:

  • 民族救亡的迫切需要: 国难当头,教育被视为唤醒民众、培育救国栋梁的根本途径。校训强调“行旨须直”,正是对师生气节操守的殷切期望,要求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保持刚直不阿的品格。
  • 教育根基的坚守: 尽管战火纷飞、条件艰苦,但以李蒸为代表的教育家们坚信,大学的核心使命——探索真理、培养人才——不能丢。“知术欲圆”是对学术标准的坚持,要求即使在困境中,也要追求学问的博大精深与思维的圆融通达。
  • 服务西部的长远眼光: 学校西迁至西北地区,客观上承担起了开发西部、启迪民智的历史责任。校训所蕴含的既要知识渊博又要品行端正的要求,正是为西北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师资和人才的精准定位。

因此,“知术欲圆,行旨须直”从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哲学思考,而是与国家命运、教育使命和地域发展血肉相连的行动指南。


二、 “知术欲圆”的哲学内涵与教育实践

“知术欲圆”四字,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智慧。

“知”指知识、学问、智慧。 它不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更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学语境下,“知”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术”指方法、技艺、路径。 它强调如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侧重于实践性和操作性。光有知识不够,还需有将其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术”。

“圆”是这一理念的精髓所在。 它并非指圆滑世故,而是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融”、“周遍”、“通达”之意。具体而言,“知术欲圆”要求:

  • 知识的广博与贯通: 反对画地为牢、拘泥一隅的狭隘学问。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融会文史哲,贯通数理化,形成开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在西北师大的教育传统中,通识教育一直备受重视,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识基础。
  • 思维的灵活与辩证: 要求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不拘泥成说。看待问题要全面、辩证,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善于变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这种思维训练体现在课堂教学、学术讨论和科研活动的方方面面。
  • 方法的圆熟与有效: 追求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娴熟与高效。鼓励师生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尤为重要,因为未来的教师们不仅要自己会学,更要懂得如何教人学会。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办学实践中,“知术欲圆”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长期致力于建设综合性学科体系,鼓励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举办名家讲座、支持学生科研立项等方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融通和思维发展的环境。一代代西北师大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学识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赢得了良好声誉,这正是“知术欲圆”教育成果的生动写照。


三、 “行旨须直”的道德要求与人格塑造

如果说“知术欲圆”侧重于智育,那么“行旨须直”则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德育的根本性地位,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

“行”指行为、行动、实践。 它是内在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是检验一个人价值观的最终标准。

“旨”指主旨、志向、趣向。 它关乎人生的追求、理想和内在的动力源泉,是行为的导向和灵魂。

“直”是这一要求的核心价值。 它意味着正直、刚直、坦荡,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行旨须直”的内涵包括:

  • 品德的端正与坚守: 要求师生在道德品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要坚守诚信底线,在学术上反对弄虚作假,在生活中待人真诚。这是立身之本。
  • 志向的高远与坚定: 鼓励树立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高远志向。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更需要有一种“扎根西部、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种志向不应因环境艰苦或利益诱惑而动摇,体现出“直”的坚定性。
  • 原则的坚持与无畏: 在面对不公、错误甚至邪恶时,要有敢于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的勇气和胆识。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社会批判精神。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 行为的规范与表率: 对于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西北师大而言,“行旨须直”更具有特殊意义。未来的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下一代。
    因此,校训要求师生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中。

西北师范大学素有重视师德师风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学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等多种方式,将“行旨须直”的价值导向融入育人全过程。许多校友在回忆母校时,都深感在校期间所受的道德熏陶和品格锤炼,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对“直”的崇尚,塑造了西北师大人朴实、坚韧、有担当的群体形象。


四、 校训的内在统一性与辩证关系

“知术欲圆”与“行旨须直”并非彼此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一个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理想范式。

“圆”与“直”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才”与“德”的完美结合。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卓越的才智(圆)需要高尚的品德(直)来引领方向,否则才智可能沦为谋取私利甚至危害社会的工具。反之,高尚的品德也需要丰富的才智作为支撑,否则良好的愿望可能因为方法不当而无法实现,甚至事与愿违。校训将“知术”之圆融与“行旨”之刚直并举,正是要求师生追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

它反映了“治学”与“为人”的高度一致。 学术研究追求真理,需要自由探索、灵活思辨的“圆”;而为人处世则要坚守底线、秉持正道,需要刚正不阿的“直”。一个优秀的学者和教育者,必然是其学术追求与人格修为的统一体。校训启示师生,做学问的境界与做人的境界是相通的,最终都指向真、善、美的追求。

它契合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智慧。 “圆”象征着适应变化、讲求方法的现实主义智慧,而“直”则代表着坚守原则、不改初衷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既要懂得变通(圆),以有效达成目标;又要守住根本(直),不迷失方向。这种平衡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理解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内在的张力与和谐。它告诫师生,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徒有“圆”而无“直”,则易流于油滑;徒有“直”而无“圆”,则易失之僵化。唯有将智慧的圆融与人格的刚直融为一体,方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五、 校训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发展中的体现与传承

自李蒸先生题写之日起,“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精神便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西北师范大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与建国初期: 在西迁办学的艰苦条件下,师生们秉持校训精神,一方面克服物资匮乏、设备简陋的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和教学,“知术欲圆”体现在对教育质量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后来的新中国建设,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行旨须直”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一时期,学校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教育和建设人才,奠定了其在西北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校训精神激励着师生在科研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知术欲圆),同时坚守教育岗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培养合格人才(行旨须直)。学校在保持教师教育优势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科领域,提升综合实力,校训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

进入新时代: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更显其时代价值。学校将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师风考核之中。例如:

  • 在课程体系中,强化通识教育以体现“圆”,加强思政教育以锤炼“直”。
  • 在学术研究中,鼓励交叉融合与原始创新(圆),同时严守学术规范与科研伦理(直)。
  • 在社会服务上,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对接西部发展需求(圆),并始终坚持公益导向和教育公平原则(直)。

校训不仅是刻在石上、写在墙上的文字,更是通过校史教育、开学毕业典礼、校园景观设计等多种载体,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成为学校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的核心要素。校友们无论身在何方,常以校训自勉,将其作为人生道路上的座右铭。


六、 校训的比较视野与独特价值

将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置于国内外大学校训的谱系中进行观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其独特性和价值所在。

与国内许多大学校训常取自古代经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或强调现代精神(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圆”、“直”概念具有丰富的中国哲学意蕴),又是由学校历史上的杰出教育家直接针对办学实际而提出,与校史紧密相连,具有更强的专属性和历史感。

与西方大学校训多侧重知识、真理、光明(如哈佛大学的“Veritas”[真理]、耶鲁大学的“Lux et Veritas”[光明与真理])相比,西北师大的校训在强调求知(知术)的同时,格外突出了道德品行(行旨)的维度,体现了中国教育思想中重视道德修养的鲜明特色,尤其是作为师范院校,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想的直接呼应。

其独特价值在于:

  • 高度的哲学思辨性: “圆”与“直”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被巧妙地统一起来,充满了东方智慧,启人深思。
  • 明确的师范教育导向: 它精准地把握了教师职业的核心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圆),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坚定的人生信念(直)。
  • 强烈的现实关怀: 它不仅是学术和道德的理想,也提供了在现实中处世立身的智慧,对毕业生应对复杂社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历经八十余载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成为西北师范大学不可替代的精神符号。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源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成于服务西部的办学实践,凝聚着先贤的智慧与期盼。它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辩证的统一关系、鲜明的师范特色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塑造了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价值追求。这八个字,如同黄河之水,滋养着西北师范大学这片教育的沃土,激励着一代代师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追求圆融通达,在人生的旅途中坚守刚直不阿。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将继续作为西北师范大学的灵魂所在,引领学校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为西部教育和国家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其价值,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279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25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