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占地多少亩,什么情况下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面积与成立)

综合评述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其校园规模与成立背景一直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关于其占地面积,根据公开的权威信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主体校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占地面积广阔,具体数值约为138.3万平方米,若换算为我国传统的土地面积单位“亩”,大约为2074.5亩。这片土地不仅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物理空间,更承载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面向未来的发展雄心。至于其成立情况,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诞生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蜚声中外的“哈军工”。1970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哈军工”主体南迁长沙(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但其海军工程系等完整建制以及相关办学资源留在了哈尔滨,并在此基础之上,于同年正式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因此,学校的成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国家对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哈军工”这棵参天大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分枝与传承,其血脉中深深烙印着服务国防、献身使命的红色基因。理解其占地规模与成立背景,是深刻认识这所国家重点大学历史地位与现实担当的关键起点。


一、 源远流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成立背景与历史沿革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成立,绝非偶然,它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紧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其历史根脉可追溯至享有“共和国军校长子”声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一)时代召唤: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的迫切需求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但国际环境却异常严峻。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的领导者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和自主的国防科技工业,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极度缺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迅速改变这一局面,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创办一所培养陆、海、空三军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军事学府。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52年,中央军委命令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陈赓大将从朝鲜前线回国,负责筹建军事实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以非凡的魄力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选址、师资、设备等重重困难。最终,学院选址于北国冰城哈尔滨。1953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成立,这就是后来名震中外的“哈军工”。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成立颁发《训词》,指明了办学方向。“哈军工”的建立,开创了新中国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的先河,迅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和尖端武器装备研制的核心基地。

(二)历史抉择:“哈军工”的分建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诞生

“哈军工”在短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备战备荒”等因素的考量,中央军委对“哈军工”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调整。1969年,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主体南迁长沙。

这次南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970年,学院主体(包括院直机关、基础课部以及部分系)迁至长沙,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科技大学。但是,“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以及原“哈军工”的其他部分重要资源(如教师、设备、图书资料等)并未随迁,而是完整地留在了哈尔滨。这一决策并非简单的分割,而是基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保留在哈尔滨的海军工程系及相关力量,成为了延续“哈军工”血脉、服务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火种。

正是在此基础上,1970年,以留在哈尔滨的“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相关单位为主体,正式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这一成立,标志着学校的工作重心从为全军服务,转向更加聚焦于国家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学校的成立,确保了“哈军工”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的优势学科、雄厚师资和宝贵办学经验得以保存和延续,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哈军工”到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校名虽改,但其为国育才、科技报国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三)继往开来:更名与发展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成立后,迅速承担起为国家船舶工业和海军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学校的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办学实力持续增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船舶制造,而是向海洋工程、核能应用、自动化技术、水声工程、电子信息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学校日益扩大的学科内涵和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1994年4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这次更名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学校从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迈出了关键一步。“工程”二字的加入,更能体现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同时继续彰显其在“三海一核”领域的突出特色与优势。此后,学校相继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 宏阔天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占地面积与校园格局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是其办学实力的物质体现,也是其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其占地面积不仅提供了必要的教学科研空间,更以其独特的布局和风貌,诉说着学校的历史与追求。

(一)主体校区概况与精确面积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主校区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具体位于南通大街145号。这里是学校的根脉所在,承载了从“哈军工”时期至今的主要办学功能。根据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学校主体校区的占地面积约为138.3万平方米。为了方便更直观地理解,将其换算成亩(1公顷=15亩,1万平方米=1公顷=15亩),138.3万平方米即相当于2074.5亩左右。这片超过两千亩的土地,构成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生活的核心区域。

这片土地的获得与规划,与“哈军工”的创建密不可分。当年为了建设这所顶尖军事学府,国家划拨了大规模的土地,并邀请了优秀的建筑师进行规划设计,使得校园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宏大的气魄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校园内许多建于“哈军工”时期的建筑,如31号教学楼(原“哈军工”大楼)、图书馆等,风格庄重典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已被列为保护建筑。

(二)校园功能分区与特色景观

在这两千余亩的土地上,校园规划科学,功能分区明确,大致可分为:

  • 教学科研区:这是校园的核心区域,集中了大部分的教学楼、实验楼、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例如,现代化的理学楼、启航活动中心、以及各院系专用的实验大楼等,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 学生生活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寓、食堂、商业服务网点等,分布在校园的特定区域,方便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公寓条件不断改善,旨在为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 体育运动区:学校拥有标准的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网球场等齐全的体育设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
  • 人文景观区: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拥有以“哈军工”纪念园、陈赓院长铜像、奥列霍夫广场(为纪念“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将军而建)、济海湾水系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不仅美化了校园,更是对学校历史与传统的有形传承,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整个校园布局严谨中透着灵动,历史建筑与现代楼宇交相辉映,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展现了面向未来的活力。

(三)校区拓展与未来空间布局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事业发展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也在积极拓展办学空间。除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主体校区外,学校还在青岛、烟台、南海等地建立了创新研究机构或基地,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烟台研究院等。这些校外基地是学校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它们与哈尔滨主体校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学校“一校三地”的广义办学空间格局。

尽管这些校外基地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通常所说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占地面积,主要指的还是其哈尔滨市南岗区主体校区的土地面积。学校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着科学的规划和高效的利用,通过新建和改造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校园功能,提升空间使用效益,以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宏伟目标。


三、 使命驱动:成立背景与占地规模的内在联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成立背景与其宏大的占地规模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理解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这所大学的特质。

(一)国家战略定位决定了初始的土地划拨规模

“哈军工”的创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国家战略项目,其目标是为陆、海、空三军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研发尖端国防装备。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是一所大规模、高起点、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军事工程技术学府。
因此,在国家资源相对匮乏的时期,中央仍决定为其划拨大面积的土地,用于建设教学楼、实验室、兵器试验场、学员宿舍、干部住宅以及各种配套设施。当时规划的校园,不仅要满足办学的基本需求,还要为未来的长远发展预留空间。这直接造就了学校初始的宏大规模。后来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及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期,虽然办学方向有所调整,但原有的土地基础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保障。

(二)学科特色与科研需求对空间提出特殊要求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心特色在于“三海一核”,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实验往往对场地有特殊要求。
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需要进行船模试验、水池实验;水声工程学科需要大型消声水池;核能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专门的实验堆和辐射防护区域。这些大型、特殊的实验设施本身就需要占用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于此同时呢,相关的科研活动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团队协作,需要集中的、功能完善的科研建筑群。学校超过两千亩的占地面积,为这些特色学科的发展、大型实验设施的建设布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间条件,使得学校能够持续保持在这些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三)校园作为文化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

广阔的校园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容器。从“哈军工”时期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纪念景观,如庄严肃穆的“哈军工”纪念馆、陈赓院长塑像等,都需要在校园中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展示。这些历史遗迹分散在校园各处,与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校园格局,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实现。宏大的校园面积使得学校能够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从容地保留和修缮历史遗产,让一代代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哈军工”精神的熏陶。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校史教科书。


四、 薪火相传: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回顾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审视其广阔的校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学校的成立,源于强国强军的时代呼唤,得益于“哈军工”的深厚积淀。它的每一次变迁,无论是1970年的分建更名,还是1994年的拓展升级,都紧密契合着国家发展的战略节奏。而其超过两千亩的校园,则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物质见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今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已发展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人才库和创新源。它传承着“哈军工”留下的“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的光荣传统,秉持“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为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它的历史,写在了从“哈军工”到“哈工程”的编年史中;它的未来,正铺展在那片承载着梦想与责任的广阔天地之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392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08982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