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忻州师范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忻州师院校训历史)

忻州师范学院校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探析忻州师范学院作为晋北地区教师教育的摇篮,其校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校训“厚学启智,修德树人”不仅是对学院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更是对师范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这一校训的形成历经数十年发展,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其历史可追溯至学院前身忻县师范专科学校的创立时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定型为如今广为传颂的八字箴言。校训中“厚学”强调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启智”体现思维能力的开拓,“修德”突出道德修养的锤炼,“树人”则彰显师范教育的终极使命。这一校训不仅悬挂于校园标志性建筑上,更渗透在课程设置、师德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成为凝聚师生价值认同的精神纽带。通过对校训历史演进与实践意义的深入剖析,可窥见中国地方师范院校在时代变迁中坚守教育本真、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
一、校训的文本释义与核心内涵

忻州师范学院的校训“厚学启智,修德树人”由两组动宾结构的短语构成,每四字为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彼此之间形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从语义层面分析,“厚学”源自《礼记·学记》中“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思想,强调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积累知识底蕴;“启智”则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倡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修德”取自《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将道德修养置于个人发展的基础地位;“树人”化用《管子·权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凸显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系统性。

这八字校训体现了三重核心教育理念:其一,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厚学”与“启智”侧重认知能力发展,“修德”与“树人”强调实践价值导向,二者共同构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教育循环。其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校训将品德修养与智力开发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回应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三,师范精神的专业观。作为师范院校,校训特别强调“树人”的教育使命,体现了教师职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专业特性。

在当代教育语境下,校训被赋予新的阐释维度:“厚学”不仅指专业知识积累,更包括跨学科视野与终身学习能力;“启智”延伸为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数字化素养的培养;“修德”涵盖师德规范、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树人”则体现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与乡村振兴教育服务的结合。这种诠释使传统校训与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形成深层对话。


二、校训的历史演进过程

忻州师范学院校训的形成历经三个历史阶段,其演变轨迹与学校发展历程紧密相连。1958年建校之初的忻县师范专科学校尚未确立正式校训,但已在办学中倡导“红专并举”的教育理念,为后期校训诞生埋下伏笔。改革开放后,学校于1984年升格为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始系统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初步提出“博学笃行,立德树人”的训导语,这一时期强调对拨乱反正后教育秩序的重建。

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忻州师范学院,在校庆活动中正式发布现行校训。这一版本较此前训导语更具文化厚度:将“博学”深化为“厚学”,突出学问的深度与广度;将“笃行”转化为“启智”,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保留“立德”与“树人”核心词但调整为“修德树人”,使表述更符合汉语韵律。此次调整吸收了这些方面的重要思考:

  •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中的治学精神
  • 陶行知等近代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论
  • 新时期师范认证标准中的能力要求
  • 晋北地区艰苦奋斗的地域文化特质

2018年建校60周年之际,学院对校训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工程,出版《校训读本》、设立校训文化墙、开展主题征文活动,使校训从文本符号转化为立体化的文化实践。这一阶段校训阐释特别突出了服务山西基础教育、培养乡村优秀教师的使命导向,体现了地方师范院校的责任担当。


三、校训与办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校训的价值在于实践转化,忻州师范学院通过多维机制将校训精神植入办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校训被分解为具体指标:“厚学”对应通识课程模块与专业学分要求,“启智”体现为创新实践学分与科研训练项目,“修德”融入思政课程与实践育人体系,“树人”落地于教育实习与师德养成教育。这种转化使校训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可测量、可评价的教育质量标准。

校园文化建设中,校训通过物质载体与活动载体实现可视化传播:主教学楼镌刻校训金石雕塑,图书馆设置校训阐释展区,开学典礼设置诵训环节,师德标兵评选以校训作为核心标准。更值得注意的是,校训精神已渗透到专业建设特色中:

  • 师范专业推行“双导师制”,体现“树人”导向
  • 开设“云中山人文讲堂”落实“厚学”传统
  • 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改革”响应“启智”要求
  • 组织“五台山志愿服务项目”践行“修德”理念

校训还与地方教育服务产生深刻互动。学院依托“顶岗支教”项目,使学生在农村教学实践中理解“树人”的真谛;通过“晋北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将校训中的“启智”理念辐射至区域中小学。这种校地互动既践行了校训精神,也形成了办学特色,凸显了地方院校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共生关系。


四、校训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忻州师范学院校训展现出三重时代价值:其一为价值导向功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筑牢师生共同价值基础;其二为身份认同功能,通过校训凝聚校友及社会认同;其三为文化传承功能,使中华优秀教育思想在当代得以创造性转化。

面对教育现代化进程,校训阐释也需要与时俱进。未来发展中,校训内涵可与这些新理念相结合:数字化教育转型赋予“启智”新内涵,新文科建设拓展“厚学”外延,课程思政改革深化“修德”实践,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升级“树人”标准。这种动态调适将使传统校训保持持续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校训实践也面临若干挑战:如何避免口号化倾向,如何量化评价校训育人效果,如何在扩招背景下保持校训践行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实施路径,例如建立校训践行指数评价体系,开发校训数字化叙事平台,将校训考核纳入教师发展评价等。通过机制创新,使校训真正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

忻州师范学院校训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地方师范院校文化建设的缩影。从最初的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从文本建构到实践转化,校训已超越一般性标语口号,成为办学理念、教育传统、地域文化的集中表达。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这八字校训将继续指引学校坚守师范教育初心,培养更多厚学识、善启智、高品德、乐树人的优秀教育人才,为山西及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其演进逻辑与实践经验,也为同类院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4958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401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