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曲阜师大校训历史)

关于曲阜师范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源自古圣先贤孔子的经典论述,深刻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与核心办学理念。这八字校训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所处的文化沃土——孔子故里曲阜,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精髓的直接继承与高度凝练。“学而不厌”强调的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求知态度和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指向学习者自身的修为;而“诲人不倦”则彰显了无私奉献、悉心育人的教师风范,指向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相长的完美统一,既是治学之道的圭臬,也是为师之德的镜鉴。自学校创立以来,这则校训便如同精神灯塔,指引着一代代曲园人砥砺前行。其历史与学校的发展史紧密交织,从建校初期在艰苦条件下坚守育人初心,到改革开放后迎来蓬勃发展,再到新时期建设高水平大学,校训的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但其核心精神——对知识的虔诚追求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始终如一,历久弥新。它不仅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更深深内化于师生的日常行为与价值认同之中,成为曲阜师范大学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曲阜师范大学校训的文本溯源与深刻内涵

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接典出于《论语·述而》篇。原文记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志业与追求的总结性自述,虽以谦逊的口吻道出,却恰恰揭示了其成为万世师表的核心品质。校训选取这八个字,其首要意义在于建立了学校与儒家文化道统之间最直接、最紧密的精神联结。曲阜作为孔子诞生地与儒家文化发源地,拥有任何其他高校都无法比拟的文化地缘优势。将孔子的名言确立为校训,使得曲阜师范大学从诞生之初就天然地承载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使命。

对校训内涵的解读,需从“学”与“诲”两个维度深入展开。

  • “学而不厌”:治学的永恒境界

“学而不厌”首先是一种学习态度。它要求为学者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将学习视为一种内在需求和生活常态,而非外在的强制任务。孔子本人就是“学而不厌”的典范,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展现了学习带来的至高愉悦。它体现了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不厌”意味着不满足、不懈怠,面对知识的海洋和学问的深奥,要有坚韧不拔、探索不止的精神。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下,“学而不厌”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鞭策。它鼓励师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保持好奇心,勇于挑战前沿,甘于坐冷板凳,追求真知灼见,反对浮躁功利,从而营造出严谨、扎实、奋进的学风和研风。

  • “诲人不倦”:师道的崇高诠释

“诲人不倦”则是对教育者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的最高定义。“诲”是教导、启发,“不倦”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耐心、爱心和责任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无论学生资质如何、出身怎样,他都一视同仁,耐心教导,真正做到“海人不倦”。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授业”),更要启迪智慧、塑造人格(“传道”、“解惑”),以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耐心投身于育人工作。在曲阜师范大学,这被具体化为对师德师风的高标准、严要求,强调教师应关爱学生,潜心教学,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品德塑造的榜样。它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坚定立场。

  • “学”与“诲”的辩证统一:教学相长的理想模型

更重要的是,“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要有效地“诲人”,自身必须持续地“学而不厌”,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学术水平;而在“诲人”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答疑解惑,又能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考,从而反过来促进自身的“学”。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校训所倡导的理想教育生态。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使得大学的学术生命力和教育活力得以生生不息。

校训确立的历史背景与演进历程

曲阜师范大学校训的确立与演进,与学校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是其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的自然结晶。

学校创建于1955年,始称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次年即迁址至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并于1956年9月更名为曲阜师范学院,由此开启了在儒家文化圣地办学的独特篇章。建校之初,学校地处孔庙、孔府附近,师生浸润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选择孔子名言作为校训,既是地理人文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建校先贤们明确文化定位、彰显办学特色的自觉行为。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创业时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激励着首批师生克服困难,白手起家,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时期,校训虽未必有正式的官方文本确认,但其精神内核已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成为师生们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价值准则。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春天,曲阜师范学院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学校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标志着办学层次和规模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文化身份认同愈发清晰,将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大学理念相结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核心载体,其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尽管具体何时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确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定为校训,可能因史料记载而略有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八个字已经广泛出现在学校的各种宣传材料、出版物以及校园文化景观中,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它不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更是指导办学实践、规范师生行为的准则。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随着学校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校训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丰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更加注重将“学而不厌”与科技创新、学术前沿探索相结合,鼓励创新型学习;将“诲人不倦”与当代师德建设、全人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育人成效。校训精神渗透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成为驱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强大文化动力。校史馆的建设、校园内孔子雕像的矗立、以及以“学” “诲”等命名的楼宇道路,都不断强化着校训的视觉存在和文化暗示,使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校训对学校办学实践与校园文化的深远影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塑造了曲阜师范大学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塑造了刻苦勤勉的优良学风

受“学而不厌”精神的感召,曲阜师范大学以其浓厚的学风闻名于省内外。校园里,刻苦攻读的身影随处可见,图书馆、自习室常年座无虚席。学生们秉承着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不浮躁、不功利,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这种学风使得学校在研究生考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誉为“考研名校”,这背后正是“学而不厌”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如严格的学业要求、丰富的学术讲座、鼓励科研创新等,不断巩固和强化这一学风。

  • 培育了爱岗敬业的优良师风

“诲人不倦”的要求,内化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群体的职业操守。许多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讲台,潜心教学,对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言传身教,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通过师德标兵评选、教学名师培养计划等措施,大力弘扬“诲人不倦”的精神,营造了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 奠定了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

校训使得儒家文化成为曲阜师范大学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自觉利用地处曲阜的优势,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例如,开设《论语》导读等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举办孔子文化节、国学讲座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三孔”等文化遗址,开展儒家经典诵读等。这些举措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能够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校训成为学校实施文化育人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凝聚了师生校友的精神认同

校训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对于在校师生而言,它是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对于遍布海内外的广大校友而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们共同的青春记忆和身份标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从中感受到母校的温暖和精神力量。校训 thus 增强了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校训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等教育肩负着新的使命。校训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学而不厌”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加速的今天,更加强调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习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被动接收,更要学会如何获取、甄别、运用和创造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变化。学校应鼓励跨学科学习,拥抱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使“学”更具前瞻性和创造性。

“诲人不倦”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爱心和耐心,更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懂得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心应从“教”转向“学”,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内在动力。师德师风建设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诲人不倦”要求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校训精神的弘扬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紧密结合。“学而不厌”所蕴含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诲人不倦”所体现的奉献、责任、关爱、公正,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和职业层面的具体体现。通过深入挖掘校训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可以使其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其立足文化圣地、赓续儒家文脉的鲜明标志,是学校历经六十余载风雨而弦歌不辍的精神密码。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承载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又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指引着曲阜师范大学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稳步前行,继续书写教育报国、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这八字校训,已然成为曲园人心中永不褪色的文化基因和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522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161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