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央戏剧学院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中央戏剧学院校训)

关于中央戏剧学院校训的综合评述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求真、创造、至美”,并非一组简单的词汇并列,而是凝结了学院自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创立以来,八十余载办学历史与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六个字,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深刻指引着中戏人的艺术追求与人格塑造。“求真”是根基,它要求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直面现实、探索人性本质的勇气与真诚,这既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也是对艺术家人格品性的基本要求。“创造”是核心动力,它强调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鼓励师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陈规,赋予戏剧艺术以新的时代精神和表现形式。“至美”是终极理想,代表着对艺术最高境界——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是真与善在艺术层面的完美统一。这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求真”为“创造”提供坚实的土壤,“创造”为实现“至美”开辟道路,而“至美”则是“求真”与“创造”共同指向的辉煌彼岸。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规训,更是对一种艺术精神、一种文化使命、一种人生境界的崇高期许,它如同灯塔,照亮了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导演、戏剧教育家们的成长之路,为中国戏剧影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与美学原则。中央戏剧学院校训的深度阐释:求真、创造、至美

中央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其影响力早已超越校园围墙,深度参与并塑造着中国的当代文化图景。支撑其屹立于艺术教育之巅的,不仅是一流的师资和硬件设施,更在于其深厚的精神内核与明确的价值导向,这一切,都凝练在其校训——“求真、创造、至美”之中。这六个字,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撑起了中戏的艺术殿堂,也为每一位踏入其中的学子标定了精神坐标与事业航向。


一、 “求真”:艺术创作的基石与灵魂

“求真”居于校训之首,绝非偶然。它是一切伟大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艺术得以触动人心、历久弥新的根本保证。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育体系中,“求真”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刻内涵。

  • 对生活本质的真实洞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里的“真”,首先是指向客观社会生活的真实。中央戏剧学院秉承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师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与鲜活的人生,深入观察、体验、研究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它反对闭门造车、无病呻吟,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矿藏中汲取养分,捕捉时代的脉搏与人民的心声。这种“求真”,是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是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无论是剧本创作中对于人物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还是舞台表演中对角色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的细腻刻画,都离不开对生活本质的孜孜探索。

  • 对人性深度的真诚探索

    戏剧的核心是人。
    因此,“求真”更进一步的涵义,在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真诚表达。它要求艺术工作者剥开社会身份、外在行为的面纱,直抵人物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精神世界。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教学体系,尤其强调演员对角色“内心视像”的建立、对“潜台词”的挖掘、对情感逻辑的把握,其目的就是为了呈现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这种对人性真实的追求,使得中戏出品的戏剧作品往往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思想穿透力,能够引发观众深层次的共鸣与思考。

  • 对艺术规律的真诚尊重

    “求真”还体现在对戏剧艺术本身规律的敬畏与遵循上。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其内在的法则。从剧本的结构、导演的构思、演员的表演,到舞美、灯光、音响的配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的专业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中央戏剧学院以其严格乃至苛刻的专业训练闻名,正是这种对艺术规律“求真”精神的体现。它告诫学生,任何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行为都是对艺术的背叛,只有通过刻苦的磨练和持续的学习,才能掌握真正的艺术本领。

  • 对创作者人格的真实要求

    最终,“求真”必然指向创作者自身的人格修养。一个虚伪、浮躁的艺术家,很难创作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校训中的“求真”,也包含着对中戏学子品格的期望: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保有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不慕虚荣,不惧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批判现实。这种人格上的“真”,是艺术上“真”的前提和保障。

“求真”为中央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底色,它确保了艺术创作扎根于深厚的土壤,保持着与时代和人民的紧密联系,这是中戏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二、 “创造”:艺术生命力的迸发与延伸

如果说“求真”是根基,那么“创造”就是让艺术之树常青的活力源泉。在恪守“真”的基础上,中央戏剧学院极其强调“创造”的价值。艺术贵在创新,重复与模仿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创造”校训,激励着每一位中戏人勇于突破,大胆探索,不断拓展戏剧艺术的边界。

  • 对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

    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与创作并非墨守成规。对于中外戏剧经典,如莎士比亚、契诃夫、曹禺、老舍的作品,学院鼓励师生以当代的视角进行重新诠释和舞台呈现。这种创造并非简单地颠覆或解构,而是深入挖掘经典中蕴含的永恒人性与普遍价值,并寻找其与当下社会、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点。通过导演手法的创新、表演风格的探索、舞台形式的变革,让古老的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创造”精神的重要体现。

  • 对戏剧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

    “创造”意味着在戏剧的语言、样式、媒介上进行大胆实验。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到小剧场戏剧、环境戏剧、沉浸式戏剧,从单纯的台词表演到融入舞蹈、形体、多媒体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表达,中央戏剧学院始终是中國戏剧探索的先锋阵地。学院内的各个教学实习剧目,如毕业大戏、片段教学汇报等,常常成为新观念、新形式实践的试验田。这种对形式感的追求,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也培养了学生开放的戏剧观和强大的综合创造能力。

  • 对原创能力的着力培养

    中央戏剧学院设有专门的戏剧文学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等,致力于培养原创型艺术人才。校训中的“创造”,直接体现在对剧本创作、导演构思、舞美设计等原创能力的系统性培养上。学院通过工作坊、剧本朗读会、创作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从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原创作品。许多活跃在中国影视剧和话剧舞台上的优秀编剧、导演,他们的创作生涯正是在中戏这片重视“创造”的土壤中起步的。

  • 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创新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央戏剧学院的“创造”精神还体现在拥抱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戏剧与电影、电视、新媒体艺术的界限日益模糊,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对话愈发深入。学院积极推动与国际顶尖艺术院校的合作,引进世界先进的戏剧教育理念和创作经验,同时也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戏剧文化推向世界。这种开放的姿态,为“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因此,“创造”是中央戏剧学院保持其学术前沿性和艺术引领性的关键。它确保学院培养出的不是亦步亦趋的匠人,而是能够推动戏剧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开拓者。


三、 “至美”:艺术境界的极致追求

“至美”是“求真”与“创造”共同指向的终极目标,是中央戏剧学院艺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对艺术作品整体品质近乎完美的严苛要求上,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崇高美学理想的结合。

  •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至美”首先意味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不仅要有动人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更应承载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发观众对生命、社会、历史的思考。
    于此同时呢,这种思想的表达必须通过高度艺术化的手段来实现,如精妙的剧本结构、富有表现力的舞台语汇、准确而富有激情的表演等。中央戏剧学院所追求的“至美”,反对思想苍白的形式主义,也摒弃枯燥乏味的说教,强调“寓教于乐”,在美的享受中传递真与善的价值。

  • 综合艺术部门的和谐呈现

    戏剧是综合艺术,“至美”体现在舞台上各个艺术部门(表演、导演、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音响等)的精密配合与和谐共创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瑕疵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中央戏剧学院通过严格的教学和反复的排练,培养学生强烈的整体戏剧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追求“至美”,就意味着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小到一个道具的摆放,一束光线的角度,一段音效的切入时机,都要求做到准确、恰当,共同服务于戏剧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

  • 对艺术格调与品位的坚守

    “至美”也是对艺术格调和高雅品位的坚守。在商业文化和娱乐浪潮的冲击下,中央戏剧学院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自觉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倾向。校训中的“至美”,引导师生辨别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高级的审美趣味,培养他们高远的艺术眼光和独立的文化判断力。这使得中戏的创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庄重、典雅、深邃的美学气质。

  • 作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至美”

    最终,“至美”也可以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通过戏剧艺术的熏陶和创造,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的丰盈、人格的完善、生活的诗意。将艺术中对完美的追求,内化为对自身生命品质的要求,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化人生”的状态。这或许是“至美”校训更深层、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意蕴。

由此可见,“至美”是中央戏剧学院艺术质量的保证书,它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准,鞭策着师生永不满足,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


四、 校训的内在逻辑与整体价值

“求真、创造、至美”这三个词,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求真”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对生活、人性、艺术规律的真诚探索与把握,所谓的“创造”就可能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胡编乱造或形式游戏。真实,为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和丰富的素材库。

“创造”是核心与动力。在“求真”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创造”的能动性,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升华,赋予其新的艺术形式和时代内涵。没有创造,艺术就会停滞不前,“真”也只能停留在原始素材的层面,无法升华为“美”。

“至美”是目标与归宿。“求真”和“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艺术上的“至美”境界。真与善(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倾向中)需要通过美的形式来呈现和传达。“至美”是真与善的完美结晶,是衡量“求真”深度和“创造”价值的最高标准。

这三者共同塑造了中央戏剧学院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学生既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求真),又要仰望星空,敢于创新(创造),最终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至美)。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中央戏剧学院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思想深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创造力的艺术精英。

总而言之,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求真、创造、至美”,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思想体系。它源于学院深厚的办学传统,契合戏剧艺术的内在规律,回应着时代对高级艺术人才的呼唤。这六个字,如同精神的基因,深深植入每一位中戏人的血脉之中,引领着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剧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既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立校之本,也是其誉满海内外的光辉所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05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13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