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海关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前身是什么(上海海关学院创始及前身)

综合评述关于上海海关学院的创始人,严格来说,将其归功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是不完全准确的。学院的诞生与演变,深深植根于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国家意志和时代需求的产物,其创建过程更是一个由历史背景、机构职能延续和关键人物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论其最重要的奠基者和推动力量,清代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实际创建者赫德爵士,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他在掌管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期间,深刻认识到专业化海关人才匮乏的困境,从而主导了一系列海关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这为后来上海海关学院的诞生埋下了最早的种子。而上海海关学院最为直接的“前身”,则是一个清晰可辨的演变序列。其源头可追溯至1908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税务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海关人才的高等学府,标志着中国海关教育正规化的开端。此后,该机构历经变迁,先后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并于1935年迁至上海。在漫长的岁月中,尽管校名屡有变更,如“海关总署干部学校”、“上海海关学校”等,但其核心使命——为新中国海关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始终一脉相承。
因此,理解上海海关学院的创始,需要从赫德的时代背景和早期实践着眼;而理解其前身,则需把握从北京税务学堂到上海海关学校这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所学院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海关教育与海关事业发展的缩影。正文
一、 时代序曲:近代中国海关的建立与专业人才的需求

十九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打开国门,传统的“十三行”贸易体系瓦解,近代海关制度随之引入。1854年,上海江海关率先由外籍税务监督管理,开启了外人帮办税务的先例。1859年,清政府设立全国性的海关总税务司署,并由英人李泰国首任总税务司,其后由赫德长期执掌。赫德在任内建立起一套高效、规范且与国际接轨的海关管理体系,其业务范围远超简单的征税,扩展到沿海灯塔建设、港口管理、邮政创办、国际博览会参展等众多领域,几乎成为一个兼具外交、财政、经济职能的“帝国中的帝国”。

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现代机构要有效运转,亟需大量既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外语流利,又通晓海关业务的专业人才。当时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以科举儒学为核心,根本无法提供此类实用型、专业化的人才。早期海关的中高级职位多由外籍人士担任,不仅成本高昂,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国家主权的维护。赫德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培养中国本土的海关专业人才,是海关事业乃至中国近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于是,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筹划下,中国近代海关教育的蓝图开始绘制。


二、 创校奠基:赫德与清末税务学堂的设立

赫德作为上海海关学院精神谱系上的“创始人”,其贡献是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他不仅是海关教育的倡导者,更是具体的规划者和推动者。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准备,1908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在北京成立了税务学堂。这所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海关教育进入了正规化的高等教育阶段。

税务学堂的创办体现了赫德的前瞻性眼光和务实精神:

  • 明确的办学目标: 学堂章程开宗明义,以“培植专门人才,以应海关需要”为宗旨,直接服务于海关总税务司署的人才需求。
  • 先进的学制与课程: 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兼具国际视野与实用性,主要包括:关税学、海关制度、商品学、统计学、国际法、中外条约、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同时极其重视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并要求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如法语、日语等)。
  • 严格的选拔与管理: 学生入学需经过严格考试,生源质量很高。学堂管理参照西方现代学校模式,纪律严明,学风严谨。毕业生经过考核后,直接进入全国各海关任职,成为海关业务的骨干力量。

北京税务学堂的成功创办,为中国海关事业输送了第一批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彻底改变了以往依赖“师徒相传”或直接任用外人的局面。尽管赫德于1911年去世,未能亲眼看到税务学堂的后续发展,但他所确立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与海关实务紧密结合的传统,成为了这所学校百年传承的基因。


三、 前身沿革:从税务学堂到海关学校的百年变迁

上海海关学院并非凭空建立,其前身脉络清晰,是一所拥有超过百年校史的学府。其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 第一阶段:北京税务学堂(1908年 - 1913年)

    这是学院的真正起源。学堂设于北京,直接隶属于清政府税务处(后为北洋政府财政部),是当时国内独一无二的海关高等专科学校,为早期中国海关的现代化运作奠定了人才基础。

  • 第二阶段:税务专门学校(1913年 - 1935年)

    1913年,北洋政府时期,税务学堂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提升了办学层级,学制和专业设置更为完善。这一时期,学校虽因政局动荡历经波折,但始终坚持办学,为风雨飘摇中的中国海关保存了珍贵的专业力量。

  • 第三阶段:迁址上海与发展(1935年 - 1949年)

    鉴于上海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海关业务中心,1935年,税务专门学校由北京迁至上海。此举使学校更贴近海关业务一线,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一度内迁,战后迂回复校,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 第四阶段:新中国海关干部培训学校(1949年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海关回到人民手中。为适应新形势下海关工作的需要,在接收和改造旧海关机构的同时,也急需培养具有新思想、新作风的海关干部。1953年,海关总署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署干部学校,后名称几经变更,如“上海海关学校”等。这一时期的学校,虽然与旧时代的税务专门学校在性质和教学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其地理位置、培养海关专门人才的职能以及部分师资资源的延续性,使其成为连接新旧两个时代海关教育的重要桥梁,是上海海关学院最直接的、承上启下的前身。

这一漫长的变迁史表明,上海海关学院的“血脉”中,既流淌着清末为建立现代海关而兴学的基因,也融入了新中国为维护主权、发展经济而培养红色关员的使命。其前身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海关主权从旁落到收回、海关职能从服务于列强到服务于人民的生动写照。


四、 精神传承:办学理念与特色的历史延续

纵观从税务学堂到上海海关学院的百余年历史,尽管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办学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核心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却惊人地得以延续和发扬。

是与海关事业的紧密依存关系。从赫德时代起,学校的命运就与海关的发展休戚与共。学校的设立源于海关的需求,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海关系统,课程内容紧跟海关业务的最新发展。这种“学关结合”的模式,确保了教育的高度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为学校最鲜明的特色。

是对专业素养和外语能力的高度重视。早在税务学堂时期,课程设置就强调关税理论、商品分类、国际条约等专业知识,并将外语视为核心技能。这一传统被完整继承下来。今天的上海海关学院,其海关管理、税务、法学等专业在国内享有盛誉,外语教学更是重中之重,要求学生具备出色的国际交流能力,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海关事务。

再次,是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忠诚守纪的品格培养。海关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大门的安全,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廉洁的作风和严格的纪律性。税务专门学校时期就以管理严格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被赋予新的内涵,强调“政治强、业务精、管理严、作风硬”的准军事化素养培养,将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海关事业作为育人的根本。


五、 新时代的使命:上海海关学院的现状与未来

2007年,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海关学院,标志着其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在办学层次上,学院不仅开展本科教育,还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积极开展海关领域的国际培训和学术交流,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学科建设上,依托海关行业背景,形成了以海关管理为核心,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体,其他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海关管理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面对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革命对海关监管模式带来的冲击,上海海关学院的角色愈发重要。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海关人才的摇篮,更是海关理论创新、政策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学院需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技术、通规则,还要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捍卫国家经济安全的责任担当。

回顾过往,从赫德基于现实需求播下的种子,到税务学堂的艰难初创,再到历经战乱与时代变革的迁徙坚守,最终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成为今日特色鲜明的上海海关学院。它的历史,是一部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奋斗史。它的创始人精神,体现的是一种顺应时代、追求专业、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前身演变,则是一条清晰可见的中国海关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轨迹。展望未来,这所百年学府必将秉承其深厚的 heritage,继续为中国的海关事业和对外开放贡献不可替代的智慧与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665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76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