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泉州师范学院建校时间是哪一年,什么历史背景(泉州师院建校年份)

关于泉州师范学院建校时间及历史背景的综合评述泉州师范学院的建校时间,官方明确认定为1958年。这一年份的确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新中国建设初期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历史背景宏大而具体,交织着时代脉搏与地域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和文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普及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师资是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此,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和推进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这一宏观政策指引下,福建省及泉州市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将创办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提上日程,旨在缓解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一带中小学师资严重短缺的困境。泉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一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师范学院的创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因此,1958年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的诞生(后发展为泉州师范学院),是顺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大势、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急需的产物,它承载着为闽南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传承地方文化、服务地方建设的初心与使命。其创办与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现代师范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生动的地方缩影,反映了教育与国家、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深刻联系。

泉州师范学院的创立:1958年的时代回响

1958年,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伴随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潮。教育领域作为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受到了空前重视。其中,师范教育被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正是在这样一股席卷全国的建设热潮中,地处东南沿海的著名侨乡泉州,迎来了其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创办。

追溯其源,泉州师范学院的起点与当时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师资极度匮乏,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为了迅速改变这一局面,国家一方面对旧有教育体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兴办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包括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初中教师,学制较短,能较快地补充师资队伍。福建省根据本省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文化底蕴深厚、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泉州地区设立一所师范专科学校。这一决策充分考虑了泉州在闽南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泉州市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历史人文背景,也为这所师范院校的诞生提供了内在动力。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千年的海洋贸易往来,塑造了泉州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品格,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历史上,泉州文风鼎盛,教育发达,朱熹曾在此讲学,留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誉。这种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传统,深深植根于民间社会。创办一所高等师范学府,既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现代传承,也是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于此同时呢,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数百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华侨素有捐资兴学的传统,他们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也为学校的初创和发展提供了潜在的社会资源和精神鼓舞。

因此,1958年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建立,是宏观国家意志、中观地方需求与微观地域文化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诞生于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肩负着为闽南金三角地区培养急需师资的历史重任,并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润在泉州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初创时期的艰辛与探索(1958-1960年代)

学校的创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起步。建校之初,可能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 办学基础薄弱: 作为一所新设立的专科学校,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都处于初创阶段。校舍可能借用或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教学设备简陋。
  • 师资来源紧张: 当时高水平师资普遍缺乏,首批教师可能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从本地中学抽调的优秀教师、分配来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具备一定学识的社会人士。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 教学体系摸索: 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结合培养初中师资的目标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适合专科层次的师范教育模式。

尽管困难重重,但初创期的师生们秉承着为建设新中国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勤俭办学,刻苦钻研。学校初步设立了与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教育科目相对应的专业,开始了首批专科生的培养工作。这一时期的办学实践,为学校后续的发展积累了最初的经验,奠定了基本的办学框架。

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坚守(1960-1970年代)

与全国许多高等院校一样,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1960年代初期,由于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在此背景下,一批在1958年“大跃进”中仓促上马的高校被撤销或合并。泉州师范专科学校很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调整,例如可能曾一度改为教师进修学校或中等师范学校,其高等教育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弱化或中断。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深重灾难,高等教育首当其冲。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高校招生中断,教师受到冲击,学校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泉州地区的师范教育同样未能幸免。在这段异常艰难的岁月里,许多教育工作者依然心怀理想,在可能的范围内坚持学术追求和育人职责,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韧性。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恢复正常招生秩序,重新激发办学活力,成为当时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任务。泉州地区的师范教育也进入了恢复和重建的新阶段,为后续的升格与发展积蓄力量。

改革开放后的复兴与升格(1980年代-2000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代,国家对师范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更高学历层次师资的需求,许多地区的师范专科学校开始谋求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师范学院。

在此大背景下,依托泉州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崛起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泉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持续滋养,恢复办学后的泉州师范专科学校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泉州乃至福建省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中学教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准备,进入1990年代后期,学校升格本科的条件日趋成熟。1998年,对于泉州师范院校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在这一年前后,福建省和泉州市政府对整合本地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层次进行了规划。最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整合原泉州师范专科学校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于2000年正式建立本科层次的泉州师范学院。这一升格过程,有时在表述上会与1958年的建校起点相联系,强调其历史传承,但2000年是其办学层次发生质变、开启本科教育新纪元的标志性年份。而追溯其源头,则是1958年创立的泉州师范专科学校。这一升格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使其办学空间、学科领域和服务面向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至今)

自2000年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以来,泉州师范学院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服务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泉州市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实现了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在巩固传统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积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展非师范类专业,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与泉州地方支柱产业(如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以及特色文化(如南音、戏曲、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相关的学科领域着力发展,凸显了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不断优化,为教学质量和高水平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校的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场馆以及学生公寓,校园环境日益优美,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在开放办学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与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更是在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等方面奋力前行,致力于提升办学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力争为地方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纵观泉州师范学院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1958年肇始创业,历经曲折调整,到改革开放后复兴壮大,再到新世纪升格本科后的跨越发展,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时代发展的轨迹,也始终贯穿着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其诞生于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的号召之下,成长于泉州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之上,其历史是新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生动侧影,也是泉州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如今的泉州师范学院,正承载着历史的积淀,面向未来,继续书写着育人兴邦的新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07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05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