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幼师学校

宜宾市第二师范学校(宜宾二师)

宜宾市第二师范学校是四川省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等师范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学校始建于1940年,历经多次改制与扩建,现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特色、多专业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作为川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校累计输送数万名教育人才,其中不乏省级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在川滇黔交界区域形成显著品牌效应。硬件设施方面,新校区占地180亩,配备智能化教学系统和省级标准化实训中心,但相较于省内同类院校,生均教学资源仍存在提升空间。

宜	宾市第二师范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川南简易师范学校,1952年更名为宜宾师范学校,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增设“第二师范”序列。主体校区位于翠屏区赵场街道,2018年整体迁入现址。办学定位聚焦于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重点覆盖学前教育、艺术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

关键节点时间事件
初创时期1940-1949川南地区首所公立师范讲习所
公办转型1952纳入四川省中等师范教育体系
跨区整合2016合并宜宾县教师进修校资源
新校区启用2018现代化校园投入使用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目前开设8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4+3+2”模块划分:4个公共基础模块、3个专业核心模块、2个拓展选修模块。与成都师范学院共建“3+2”贯通培养项目,覆盖语文教育、美术教育两个专业。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对接产业合作企业
教育类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伊顿国际幼教集团
艺术类音乐教育文艺培训保利文化剧院
技术类计算机应用IT服务华为宜宾产业园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占比12%,副高级职称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较2019年提升20个百分点。实施“名师工作室”制度,聘请校外兼职教授28人,但教授级讲师数量仍低于全国示范校平均水平。

指标项本校数据全省中职均值差距值
师生比1:181:22+4
硕士以上学历32%28%+4%
企业实践经历教师76%65%+11%

四、教学设施配置标准

实训场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包含智能钢琴教室、数字美术工作室等特色空间。教学设备总值突破3000万元,生均设备值8500元,超过《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40%。但虚拟仿真实训室覆盖率仅为35%,落后于省内第一方阵学校。

设施类型数量单点价值使用频率
专业实训室42间50-200万每周16课时
智慧教室8间80-150万每日4课时
校企合作基地3个100-300万每月2周期

五、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近五年升入高等教育比例稳定在68%左右,其中对口单招录取率达92%。2022届毕业生体质测试合格率91%,心理健康筛查达标率87%。建立“成长档案”跟踪系统,覆盖98%在籍学生,但职业规划指导课程频次低于国家标准。

评价维度2022数据2021数据变化趋势
升学率68.3%65.7%↑2.6%
技能证书获取率89%82%↑7%
用人单位满意度93%90%↑3%

六、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构建“校-政-企-村”四级联动机制,与五粮液集团等本地企业共建5个产教融合基地。开发《白酒文化传承》等地域特色课程,年开展技术培训超3000人次。但省外合作企业占比不足15%,国际化教育资源引入滞后。

合作类型项目数参与企业年度效益
订单培养12泸州老窖等解决就业150人/年
技术服务8宜宾文旅局等创造产值800万/年
顶岗实习15碧桂园川南区域接收学生400人/期

七、区域教育贡献度分析

承担宜宾市60%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年培训规模超5000人次。近十年为乌蒙山区输送特岗教师1200余名,创建“乡村名师工作坊”28个。但高端教育人才输出量仅占毕业生总数3%,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数量亟待提升。

服务领域年度成果受益群体社会评价
师资培训5200人次在职教师满意度94%
教育扶贫18个项目贫困学生获省级表彰
社区教育32场活动城乡居民参与率78%

八、数字化转型进展评估

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考勤、图书借阅等场景全覆盖。开发虚拟仿真课程资源包24个,疫情期间保障98%课程线上运行。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尚未完全贯通。

数字化指标当前状态目标规划实施难点
5G网络覆盖教学区85%全域覆盖(2025)基站建设成本
数字教材使用率62%100%普及(2024)教师适应性培训
大数据分析平台试运行阶段正式启用(2023下半年)数据标准统一

经过多维度的对比分析可见,宜宾市第二师范学校在传统师范教育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特别是在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然而在教育信息化深度、产教融合广度、高端人才培养等维度仍需突破。建议未来重点加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师范+数字技术”复合型课程体系,二是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合作,三是建立教师发展大数据监测平台。通过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培养模式,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从区域强校向全国知名师范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3119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444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