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广东以色列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广以”)的校训“研创致知,厚德泽人”(英文:Innovation for the Future; Knowledge for Humanity),是一面集中体现其办学灵魂与核心价值的旗帜。这八个字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建校背景与使命之中。广由世界顶尖的创新型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与享有“百年商埠”美誉的汕头大学合作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大学。这一特殊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校训必然承载着双重文化基因:既汲取了以色列理工学院逾百年“科技强国”、“创业之国”精神的精髓,强调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研创”精神;又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厚德载物”、“格物致知”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其历史虽不似百年老校般漫长,但其孕育过程却与学院的创立初衷紧密相连,是对“为何而建”、“培养何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它不仅是挂在墙上的箴言,更是贯穿于广以办学实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行动指南,旨在培养能够应对未来全球性挑战、以科技智慧造福人类的下一代科学家与工程师。
因此,解读广以校训,即是解读这所年轻学府的立校之本、精神之核与未来之向。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训的深度解析:源起、内涵与践行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文化使命。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新星,其独特的身份——由中国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办——注定其从诞生之初便与众不同。而凝聚其核心精神的校训“研创致知,厚德泽人”,更是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这所创新型大学的大门。这简短的八个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实践路径。


一、 校训的文本溯源与确立背景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训“研创致知,厚德泽人”并非一蹴而就,它的确立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与其宏大的创办背景息息相关。


1.合作母体的精神基因

要理解广以的校训,必须首先理解其两大创办方的精神底色。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创立于1912年,被誉为“以色列的麻省理工”,是以色列科技复兴和国家建设的基石。其校训“创世记”(或意译为“开拓精神”)深刻反映了犹太民族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创新与实干基因。Technion的精神核心在于将前沿科学研究与解决现实世界重大挑战紧密结合,其校友在推动以色列成为“创业之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种对创新创业实践的极致推崇,是广以校训中“研创”二字最直接的灵感来源。

另一方面,汕头大学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在其发展历程中也积淀了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理念。
于此同时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取知识)和“厚德载物”(以深厚的德性育人利物),为校训的后半部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因此,广以的校训是一次成功的“中西合璧”,它巧妙地将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创新引擎与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融为一体。


2.国家战略与时代使命的呼唤

广以的创立,正值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寻求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对高端科技人才,尤其是具备国际视野和原创能力的工程师与科学家的需求极为迫切。
于此同时呢,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共赢合作。以色列作为创新强国,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此背景下,创办广以不仅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举措,更是服务于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其校训必须回应这一时代使命,即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顶尖的研创能力,更要具备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厚德与担当。


3.校训的确立:共识与升华

在校训的制定过程中,两所母体大学的理念经过反复碰撞、磋商与融合。最终确定的“研创致知,厚德泽人”,既保留了Technion“创新”的核心,又用“研创”一词强调了科学研究(Research)与技术创新(Innovation)的并重,这比单纯的“创新”更具学术深度和专业性。“致知”则是对“格物致知”的化用,明确了“研创”的终极目的之一是追求真知。下半句“厚德泽人”则充满了东方智慧,明确指出深厚的品德是施展才华的基础,而才华的施展最终目标应是“泽被世人”。英文翻译“Innovation for the Future; Knowledge for Humanity”同样精准传神,直指“为了未来的创新”和“为了人类的知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和人文关怀。这一校训的诞生,标志着广以找到了自身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 校训“研创致知,厚德泽人”的深层内涵解构

这八字校训结构工整,意蕴深远,前后两句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哲学体系。


1.“研创致知”:探索与创造的知行合一

“研创”是方法与路径的统一。“研”即深入研究、探索未知,代表着对科学原理的不懈追问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它要求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创”即创新创造、开拓突破,代表着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的是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视野和勇于试错的精神。在广以,“研”与“创”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致知”是“研创”的直接目标与初级境界。“致”有达到、获取之意,“知”即真知、真理。这意味着,所有的研究创新活动,其首要目的是为了扩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这与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创造知识——是完全一致的。广以的课程设置强调坚实的数理基础、鼓励本科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前沿研究项目,正是“研创致知”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 核心体现
  • 强调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 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与探索。
  • 营造允许失败、鼓励冒险的创新文化氛围。
  • 将学术前沿动态融入教学过程。


2.“厚德泽人”:品格与责任的终极关怀

“厚德”是根基与前提。“德”不仅指个人的道德品行,更涵盖了社会责任感、伦理观念、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在科技迅猛发展、技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培养掌握强大科技力量的学子具备相应的“厚德”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没有“德”约束的“才”,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广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判断力,使其明白科技应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泽人”是“厚德”的自然延伸与最终归宿。“泽”意为恩泽、惠及,“人”既指具体的个体,也指广泛的人类社会。这表明,广以所培养的人才,其抱负不应局限于个人成就,而应胸怀天下,以所学所能贡献社会、造福人类。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以及现代科学家的公益精神一脉相承。它回答了“知识为谁所用”的根本性问题。

  • 核心体现
  • 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
  • 强调学术诚信和科研伦理教育。
  •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同理心与担当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等。


3.前后关联: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

“研创致知”与“厚德泽人”并非割裂的两部分,而是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前者是“才”的锤炼,后者是“德”的培育。二者关系可概括为:

  • 以德驭才:“厚德”是“研创”方向的指南针,确保强大的创新能力用于正途,避免技术滥用。
  • 以才彰德:“研创”是“厚德”得以实现的途径,空有道德理想而无实际本领,则“泽人”无从谈起。
  • 知行合一:从探索知识(研创致知)到应用知识服务人类(厚德泽人),形成了一个从认知到实践、从个人提升到社会贡献的完整教育闭环。

这一校训清晰地表明,广以要培养的不是仅仅精通技术的“匠人”,而是德才兼备、以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领袖型”工程师和科学家。


三、 校训精神在办学实践中的全面渗透

校训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研创致知,厚德泽人”的精神内核,全方位地融入到其办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1.学术体系与教学模式

广以直接引进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学术标准与以色列本部保持高度一致。这一体系本身就充满了“研创”色彩。

  • 挑战式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提问、辩论甚至挑战教授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高强度学术训练:课程难度大、学业负担重,尤其注重数理基础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研创”打下坚实基础。
  • 本科生科研:学校大力支持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进入教授的研究团队,亲身体验前沿科学研究,将“研”落到实处。
  • 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举办创新竞赛,引入以色列成熟的创业孵化模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


2.师资队伍与科研平台

教师是校训最直接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广以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教师,其中大多数拥有海外顶尖大学博士学位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进行“研创”的引路人。学校建设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室和平台,为“研创致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于此同时呢,教授们通过言传身教,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术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的关怀,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厚德”。


3.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

校园文化是滋养校训的土壤。广以营造了一个国际化、多元化、开放包容的校园环境。

  • 国际化氛围:来自全球各地的师生共同学习生活,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这是“泽人”的全球维度。
  • 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学生自发组织各类科技、文化、公益社团,并积极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理解“厚德泽人”的含义。
  • 伦理讨论与讲座:学校经常举办关于科技伦理、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的讲座和讨论会,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责任。


4.社会服务与产业融合

广以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联合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
这不仅为学生的“研创”提供了真实的应用场景,也直接体现了其“泽人”的社会功能。学校的科研成果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广东乃至中国的产业升级,这正是“研创致知”成果转化为“厚德泽人”实践的最佳例证。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训“研创致知,厚德泽人”,是其立校之基、兴校之魂。它源于两所母体大学的光荣传统,成于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呼唤,其内涵深刻,体系完整。这八个字不仅镌刻在校园的显著位置,更深深地烙印在广以的基因里,指引着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它描绘了一所理想中的大学应有的模样:既是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学术高地,也是涵养德行、培育担当的精神家园。对于每一位广以学子而言,这校训是期许,是鞭策,更是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
随着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不断发展,其校训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独特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7268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232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