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训是什么,详细阐述(国科大校训详解)

关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训的综合评述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CAS),作为依托中国科学院(CAS)强大科研实力而建立的高等学府,其校训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标识,更是其办学理念、精神传统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国科大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深刻反映了这所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立校之本与育人之道。这八个字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中国古代经典智慧的现代化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精准地契合了国科大致力于培养追求科学真理、具备高尚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博学笃志”侧重于为学之方与精神境界,强调学识的广博与志向的坚定,鼓励学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广泛涉猎,同时坚守学术理想和科研报国的初心。“格物明德”则侧重于实践路径与道德修养,源自传统的“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入探究事物本质以获取真知,并在此过程中明晰和砥砺个人的品德情操,实现学问与人格的同步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既要求探索外在的客观世界(格物),也要求修养内在的主观世界(明德);既鼓励扩展知识的广度(博学),也强调坚定意志的深度(笃志)。这一校训不仅是全体国科大人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更是学校文化基因的核心,指引着其在科教融合的独特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深入解读其渊源、内涵与实践,对于理解国科大的精神风貌与发展轨迹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大学校训的深度阐释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凝练而深邃,是其精神传统与时代使命的结晶。这八个字,如同北斗七星,为国科大的师生指明了治学与为人的方向。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现代科研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要全面理解这则校训,需从其语源背景、分项解读、内在逻辑、在国科大的具体实践以及其时代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 校训的语源与确立背景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这八个字,每一词都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其组合则体现了国科大的创新融合。

  • “博学”与“笃志”的由来:这两个词汇最早可追溯至儒家经典《论语》。《论语·子张》篇中记载了子夏的言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的“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笃志”则指坚定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专心致志,不为外界所动。子夏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视为追求“仁”这一最高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
  • “格物”与“明德”的渊源:“格物”和“明德”则出自另一部儒家经典《大学》。《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是起点,意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明德”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发扬光明的德性。朱熹对“格物”的解释影响深远,他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这已非常接近现代科学探究客观规律的精神。

国科大将这两组源自不同经典但精神相通的词汇融为一体,形成“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其确立背景与国科大自身的定位紧密相关。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它并非一所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其核心使命是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百余家研究所,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因此,其校训必须既能体现对深厚文化传统的继承,又能彰显现代科学精神。“博学”呼应了当代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要求科研工作者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笃志”强调了在漫长而艰辛的科研道路上所需的毅力与坚守;“格物”直接指向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探索客观规律;而“明德”则强调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这一校训的确立,是国科大对自身“科教融合”办学模式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


二、 “博学笃志”的深层内涵解读

“博学笃志”构成了校训的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了为学应有的广度、深度与精神态度。

  • “博学”的现代意蕴: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博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涉猎,更强调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对于国科大的学生而言,博学意味着:
    • 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某一科学领域有深入、系统的掌握,这是立足之本。
    • 广阔的学科视野:主动了解相关甚至看似不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避免知识结构的狭窄化。现代许多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诞生于学科的交叉地带。
    • 深厚的人文素养:科学家不应是只懂技术的“匠人”,对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了解,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审美情趣,并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
    国科大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跨学科讲座、鼓励学生在不同研究所之间交流等方式,积极营造“博学”的氛围。
  • “笃志”的精神要求:“笃志”强调的是意志的坚定性与目标的专一性。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失败是家常便饭,寂寞是常态。
    因此,“笃志”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至关重要。它具体体现在:
    • 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不畏权威,不惧困难,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 对学术理想的长期坚守:不为一时的名利所诱惑,能够沉下心来,十年磨一剑,致力于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
    • 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科研志向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民族的复兴伟业紧密结合,赋予科学研究以崇高的意义。这正是国科大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核心精神支柱。

“博学”与“笃志”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无“博学”之基,则“笃志”可能沦为狭隘的固执;无“笃志”之向,则“博学”容易流于浅尝辄止的散漫。唯有将广博的学识与坚定的志向相结合,才能行稳致远。


三、 “格物明德”的核心要义剖析

“格物明德”构成了校训的后半部分,着重指出了达成目标的根本方法与实践过程中的价值遵循。

  • “格物”的科学方法论价值:“格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与现代科学精神最为契合的概念。在国科大的语境下,“格物”就是科学研究的代名词。它强调:
    • 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一切结论必须建立在客观观察和系统实验的基础之上,尊重事实,反对臆测。
    • 严谨求真的理性态度:注重逻辑推理,追求理论的精确与完美,对数据和分析过程一丝不苟。
    • 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格”本身有探究、推究之意,鼓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敢于挑战现有范式,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国科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浓郁科研氛围中,通过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亲身实践着“格物”的精神。
  • “明德”的伦理与社会责任:这是校训中画龙点睛的一笔,赋予了科学活动以道德灵魂。在科技力量日益强大的今天,“明德”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它要求国科大人:
    • 恪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这是科学家的基本操守,是科学生态的健康基石。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 秉持科技伦理:在从事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确保科技向善。
    • 弘扬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防治),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格物”与“明德”同样密不可分。脱离“明德”约束的“格物”,可能导致技术的滥用甚至灾难;而没有“格物”作为支撑的“明德”,则容易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真正的科学大家,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体。


四、 校训的内在统一性与逻辑关系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八个字并非简单的并列,而是一个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

从横向看,“博学”与“格物”主要指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改造,属于“智”的范畴;而“笃志”与“明德”则主要指向对内部主观世界的修养与提升,属于“仁”与“勇”的范畴。二者共同构成了“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完整人格要求。

从纵向看,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成才路径:要通过“博学”打下宽广坚实的基础,并立下“笃志”以明确方向;接着,要运用“格物”这一科学方法去深入探索和实践,以求真知;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不忘“明德”这一价值灯塔,确保所学所为有益于社会。这是一个从积累到立志,从探索到实践,并始终以道德为引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这一校训完美地契合了国科大“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它告诉每一位国科大人,要成为一名卓越的科技创新者,不仅需要智慧与勤奋,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五、 校训在国科大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并非悬置于墙上的口号,而是深深融入了国科大的血脉,体现在其办学的各个环节。

  •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国科大独特的“科教融合”体制,本身就是“格物”精神的极致体现。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各国家级研究所里,在科学家的直接指导下,接触最前沿的课题和最先进的设备,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格物致知”。
    于此同时呢,学校通过“院士大讲堂”、“明德讲堂”等系列讲座,以及开设丰富的通识课程,促进学生“博学”与“明德”。
  •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国科大的主讲教师多为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一线研究员,他们本身就是“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践行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将校训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许多院士、知名科学家亲自为本科生上课,讲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科学探索的故事和家国情怀。
  •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重要场合,反复宣讲和强调校训精神。鼓励学生社团开展学术沙龙、科技竞赛、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笃志”与“明德”的内涵。校园里弥漫着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心系天下的文化氛围。
  • 在学术价值导向上:国科大强调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研究,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反对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这正是“笃志”的体现。
    于此同时呢,学校高度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守“明德”的底线。

六、 校训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国科大的校训彰显出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

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它明确指出了未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应有的模样:他们是学识渊博的探索者,是志向坚定的奋斗者,是求真务实的实践者,更是品德高尚的担当者。

它为应对当代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提供了思想资源。面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明德”的提醒犹如警钟,告诫科技工作者必须将伦理考量置于研发活动的重要位置,确保科技发展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

它弘扬了一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崇高价值取向。“笃志”于科技报国,“明德”于服务人民,这激励着一代代国科大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于现代科技教育的实践,是国科大身份认同的核心标志和精神导航。这八个字,如同DNA双螺旋结构,将知识的追求与道德的修养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共同塑造着国科大人的独特气质,也指引着这所雄心勃勃的大学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稳步迈进。它不仅属于现在,更将照亮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29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345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