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普通高校

上海海洋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有何历史(上海海洋大学校训历史)

综合评述上海海洋大学的校训“勤朴忠实”,是其自1912年建校以来跨越一个多世纪的精神坐标与价值核心。这四字箴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植根于学校创办之初国家积贫积弱、亟需“渔权即海权”意识觉醒的特定历史背景。它由学校的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水产学家张镠先生提出,精准地概括了当时对培养振兴祖国水产事业人才所应具备品质的期望:勤奋不懈的治学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品格、忠诚不渝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百余年来,尽管校名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几经更迭至上海海洋大学,办学规模、学科领域和战略定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勤朴忠实”的校训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它已内化为一代代海大人的精神基因,从吴淞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军功港的艰苦创业,再到临港新校区的扬帆远航,这一校训始终是凝聚师生、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它不仅是对学校厚重历史的铭记,更是面对海洋强国、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时,上海海洋大学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气质与文化自信的源泉。其深刻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持续激励着全体师生员工在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勤朴忠实”校训的提出与早期内涵

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彼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海洋权益与水产资源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渔权所至,海权乃张”的理念逐渐兴起。学校的创办人张镠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先驱,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立志培养能够开拓渔业、维护海权的新型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勤朴忠实”这一校训被明确提出,成为立校之基、育人之本。

这四字校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理念:

  • :强调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对于初创时期的水产学科而言,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海上实践,都需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勤”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基本前提,体现了对学业和事业的根本态度。
  • :意指朴实、质朴、求真务实。水产事业常与风浪为伴,与艰苦环境相连,需要从业者摒弃浮华、脚踏实地。“朴”既是一种生活作风,也是一种治学精神,反对虚浮,追求本质。
  • :核心是忠诚,包括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忠诚。在当时背景下,“忠”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要求学生学成之后报效祖国,为振兴中华渔业、捍卫海洋权益贡献力量。
  • :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注重实践。水产科学是应用性极强的科学,离不开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要求师生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知行合一。

这四者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品德和能力要求体系:“勤”是基础,“朴”是作风,“忠”是方向,“实”是方法。它精准地刻画了早期水产教育工作者和学子应有的精神风貌,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历史变迁中的坚守与传承

在超过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上海海洋大学历经沧桑,校名多次变更,校址几度迁徙,但“勤朴忠实”的校训却始终如一,成为学校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时期,再到复名上海水产学院并最终发展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经历了抗战内迁的颠沛流离、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以及新世纪战略转型至临港新校区。每一次变迁都是一次考验,而校训所代表的优良传统却在挑战中得到淬炼和升华。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师生被迫内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这种坚韧不拔正是“勤朴”精神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水产科技人才,他们奔赴祖国江河湖海,践行着“忠实”于祖国建设事业的誓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校训精神逐渐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基因。

值得注意的是,校训的坚守并非意味着僵化不变。相反,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最初侧重于培养吃苦耐劳、实业报国的水产技术人才,到后来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勤朴忠实”的核心价值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解读。
例如,“勤”增添了创新探索的意味,“朴”更强调诚信守信的品格,“忠”拓展为对社会、对科学的责任感,“实”则强化了严谨求是的科研态度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导向。

校训精神在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勤朴忠实”不仅是镌刻在墙上的格言,更是体现在上海海洋大学日常办学实践中的行动指南。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将校训精神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拥有“淞航”号等先进的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和各类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勤”与“实”的品格。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校史教育、课程思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忠”)和朴实作风(“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以“能吃苦、上手快、留得住、有后劲”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这正是校训精神在外化于行上的集中体现。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域环境生态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科研工作者长年累月出海考察、驻守实验基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深刻诠释了“勤朴忠实”的内涵。
例如,在远洋渔业资源探测、鱼类种群研究、水产种质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无不凝聚着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朴素的追求、对事业的忠诚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弘扬校训精神。新生入学教育中,校训解读是重要一环;校园内设有与校史、校训相关的文化景观;学校还定期举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让校训精神可视、可感、可传承。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校风学风。

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校积极对接海洋强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无论是为远洋渔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是为地方渔业发展提供规划咨询,抑或是参与极地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海大人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忠实”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承诺。

新时代背景下校训的深化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勤朴忠实”的校训也被注入了更为深刻和广阔的内涵。

“勤”被赋予了创新驱动的色彩。在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体力之勤已不足够,更需要思维之勤、创新之勤。学校鼓励师生在科研和学习中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前沿,以勤奋的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进步。

“朴”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更强调内心的沉静、学术的诚信和作风的清廉。反对学术不端,追求真理,保持科学家应有的纯粹和知识分子的风骨,是“朴”在现代社会的核心要求。

再次,“忠”的范畴更加宏大。它不仅是忠于祖国和人民,更是忠于科学真理、忠于职业操守、忠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大人的忠诚体现为为解决全球性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的要求更加突出。面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现实挑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强调数据说话,推动成果转化。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将科研成果应用到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是“实”的最高体现。

上海海洋大学的校训“勤朴忠实”,源于历史,立足于现实,面向着未来。它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凝聚了学校的文化精髓,塑造了学校的独特气质。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激励着一代代海大人砥砺前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未来,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引领上海海洋大学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校训的精神力量,必将与时代同频共振,历久弥新,光耀千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58353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

0.102331s